第92章 第92章



年关过去后,很快便迎来了开宝八年的殿试。

        吕蒙正、温仲舒在省试上也不负众望于成千上万的解举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挤进了前五十,成功晋级殿试。

        沈霁还是十分关心朋友的殿试成绩的,毕竟很多时候赵老大都只取个位数的进士,上一次的殿试及录取人数都是因为特殊情况,谁也不知道这次赵老大会不会恢复原来的取士规则。

        她不清楚的是,负责主持殿试的扈蒙原本选出了王嗣宗的卷子为第一,但赵老大拿到了卷子,看了一圈,在上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吕蒙正。

        他想起沈霁曾经跟自己提过,吕蒙正此人明明出身官宦之家,却因为父母亲不和,自己维护母亲而跟着母亲一起被赶出了家门,这些年住过寒窑、也曾流落街头,读书都是靠自己到处游学、蹭课,比起父亲为成州军事判官的王嗣宗,他算是真正的寒门子弟了。

        赵老大又把几名进士招到跟前亲自考验他们的口才和思辨能力。吕蒙正面见了他,并没有结巴,也依旧保持自己的礼仪,回答的问题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加上沈霁带来的滤镜,赵老大十分高兴,于是钦点了他为甲科第一,让王嗣宗落到了第二去。

        对于这次赋予第一的名号,赵老大也想出了新花样,冠予甲科第一为“状元”,——这是基于省试第一的“省元”衍生出来的名号。至于为何是“状元”而不是“殿元”,这是因为自唐朝开始,举子们投状报考,因此第一名有“状头”之称,赵老大嫌弃“状头”不好听,便改成了“状元”。

        温仲舒也进士及第了,不过名次在十名开外,但这也足以让他跻身士人阶层了。

        这次的殿试一共录取了五十人,前五为甲科进士,赐进士及第。后十五人为乙科第一等,赐进士及第,最后三十人为乙科第二等,赐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殿试中并没有黜落的考生,而这次录取的人数比之前多了近一倍,十分令人惊奇。

        有人就此事上书询问,但赵老大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且赵老大对此次的新科进士颇为优待,先是给了二十万钱给吕蒙正,让他这个状元带着进士们办“闻喜宴”。其后在授官一事上,一改之前给新科进士们安排低级官阶的规则,给甲科进士授官将作监丞,通判诸州;乙科第一等进士则为大理评事,知某县;乙科第二等进士授初等幕职官、判司簿尉。

        这次的殿试不仅把进士分了三等,还把他们的待遇拔高了,这令前面十一届进士羡慕不已,毕竟他们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却是跟如今乙科第二等一样的待遇。

        好在有不少人早已经升官,他们再回头计较这些没有意义。

        况且赵老大这次做出的改变,也是经过了朝臣们赞同的,早在去年便已经商议和制定了一套体制,这次是初尝试。

        沈亿陆和薛正安这些老臣倒是明白赵老大的用心,——赵老大这是不想再放任自己的弟弟四处拉拢朝臣,于是也开始收买人心。

        首先录取进士的人数为去年的一倍,这对读书人而言是一个极好的消息,说明他们考取功名的概率变大了,这使得赵老大在读书人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