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柳暗花明



此时的刘秀等人,无论精神还是**,都已处在崩溃的边缘,然而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谁也不知道该去往哪里。在白雪覆盖的道旁,一群人凄凄惶惶,怯怯怏怏。乌云遮蔽天空,透不出一丝光亮。

忽然,一个人影来自远方,白衣白发,满面风霜。行至近前,乃是一翩然老父,但仍无法看清其面目,只觉其人仿佛若有光,绝非当世之人。

老父径直来到刘秀跟前,说道:“努力!信都郡为朝廷坚守,离此八十里。”

没有问候,没有寒暄,老父直接就把这样一句话砸在刘秀等人脸上,像是早已知道他们是谁,也知道他们心中最迫切的渴望。

刘秀大惊,行礼问道:“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老父却已拄杖远去,远远只留下一句:“但称九口氏可矣。”

刘秀追问道:“先生,无论如何,请再多说些什么。”

老父步履如飞,斩钉截铁抛下一句:“不行,家中曼玉在等。”

老父神如其来,神如其去,消失于苍茫大地。

而他带给众人的消息,却多少给这个绝望的冬日增添了一阵难得的暖意。

既然信都依然效忠于更始朝廷,没有投降王郎,在此走投无路之际,自然应当直奔信都而去。

然而,对于这一看似必然的选择,众人却表示了一致的怀疑:天上不仅掉馅饼,有时候更会掉陷阱!就凭老父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就匆忙决定前往信都,未免太过草率,万一老父的话是假的呢?万一到了信都,却发现信都早已投降王郎,那岂不成了自投罗网?

众意难违,刘秀于是问邓禹:“信都太守是谁?”

邓禹答道:“任光。”

刘秀闻言,仰天狂笑,对王霸道:“昆阳十三骑,任光也在其列,卿尚记忆否?”

王霸也是大喜,道:“与任光同在明公麾下,共破王邑百万大军,此乃一生之荣耀,岂能忘却?”

任光曾是刘秀最早的嫡系,既然任光为信都太守,以刘秀对任光的了解,他的确很有可能如老父所言,拒不投降王郎。

刘秀问诸将道:“舍却信都,依诸君之见,可有其他去处?”

诸将闻言默然,如果还有别的去处,又何至于逃得如此辛苦。

刘秀见诸将不答,于是大笑道:“信都信都,信则可都。”掉转马头,遥指南面八十里外的信都城,下令道,“出发!”

再说信都太守任光,自王郎称帝以来,河北境内郡国纷纷归降,任光不为所动,与都尉李忠、信都令万修同心固守。

王郎使者持王郎檄书前来招降,任光召集全城百姓,斩杀使者,以示绝无降意,发精兵四千人守城。

任光决心虽强,然而毕竟孤城独守,到底能够抵挡多久,心中是一点底儿也没有。忽听属吏来报,说刘秀已到城下,任光大喜,命人击鼓奏乐,晓谕全城百姓:昆阳刘将军到。

百姓听闻,无不感奋,传说中的昆阳刘将军,这世上再没有比他更为合适的救星!

任光大开城门,百姓皆自发出迎,高呼万岁。在过了十多天逃亡生活之后,忽然在信都受到如此热情的欢迎,刘秀一行人无不恍如隔世,惊喜万分。

刘秀等人入城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吃饭,凶猛地吃饭。这十多天来,他们可都给饿疯了,饿怕了。当肚子变成饭桶之后,众人脸上这才渐渐有了些血色,有的痴笑,有的饮茶,有的剔牙。

刘秀问任光道:“冀州还有何处未曾投降王郎?”

任光答道:“尚有和戎太守邳彤,此外皆降王郎。”

刘秀道:“既如此,可使人召邳彤。”

任光道:“一听大司马到,我便已派人前往和戎,命邳彤前来拜谒。”

次日,邳彤果然应召而至,率领精骑二千余匹,前来投奔。

转眼之间,刘秀手中已经握有二郡之兵。

信都现有四千兵马,和戎太守邳彤又带来了两千精骑,加起来兵力已达六千,对外则谎称一万。

刘秀的部属们昨天还在满世界亡命,一夜之间手中忽然多了如此多兵马,不免便开始惜命,于是纷纷建议刘秀,河北之事已无可为,不如用这六千兵马护送,南归洛阳朝廷,然后再作打算。

刘秀静静听着,内心暗暗摇头,他决不离开河北,他死也要死在河北。脸上却不动声色,也不出言反驳。

这些人都曾陪着他出生入死,他们有资格向他提出这样的意见,即使这意见并不合他的心意,其动机却也是出于对他的忠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