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农庄计划



  随着人员引进加速,各工坊人数逐渐饱和,如今能安置工人的岗位已经不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离又将酿酒作坊、纺织厂、造纸厂陆续也开办了起来,虽然能安置不少人,但还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逼不得已,秦离只能放大招,接着买地。

  这一次秦离下手力度大,一次将新城附近的十万亩荒地全部圈了起来,这十万亩土地最少能安置下两千户家庭。

  说干就干,秦离到了研发科,找到正在攻关内燃机技术的张谦。汽轮机都被他公关出来了,内燃机难度不大。

  秦离在商城内买了一款价格3000的八匹马力两驱微型柴油犁地机,一个人一天能轻松搞定二十来亩土地。

  这款犁地机使用起来方便,操作难度也不大,适合小门小户使用。

  “怎么样?还有多久能仿出来!”

  “公子,机械厂已经把发动机壳子弄了出来,我们正在仿制气缸,最快这个礼拜就是上田里做实验!”

  对于单缸柴油机,在秦离如今的工业基础上,谈不上多难。刚好最近闲来无事,秦离也就一头扎进了研发中心。

  终于,在五天后。

  大明第一台手扶式单缸柴油犁地机噗呲噗呲的在刚开辟出的二十几亩水田里开始忙碌。

  犁地机经过的地方,后方的犁铧深入泥土,在田里划出一道道沟壑。

  两个小时后,初始数据出炉,共耕地三亩半。对于这台机器,秦离比较满意,随即让机械厂加大量开始生产。

  机器问题得到解决,接下来就是安排人砍芦苇、填水坑、挖排水沟、最后搭田埂。只要是刚到新城的,无论男女全部上阵。

  刚好造纸厂开办了起来,芦苇可是上好的造纸原材料,砍完全部运往造纸厂。

  秦离算过,按照系统内后世经过改良的水稻,产量不求与后世同步,只要做好肥田工作,七成应该不会差的。

  十万亩土地一年两季收获,只按照亩产七百斤来计算,一年产量一亿四千万斤左右,这个数字可以满足三十来万人一年的主粮需求。

  秦离将田里的后续工作安排好,接着跑到研发车间设计五行插秧机。

  插秧机是他的网上找的,原理是推杆向下的过程中,前面的五个爪口带动秧苗深入地下。整个过程不繁琐,并且大大减少弯腰的动作。

  他在机械厂忙碌一天时间,操作简单的插秧机便被设计了出来。至于收割机,这个先不急,研发科慢慢弄就好!

  又过了几天,第一批流民陆陆续续抵达新城。

  新城现在有了一套完整的流程,流民到了新城,先让张远林带人挑些苗子出来,送进预备队训练,其余的全部投入农场计划。

  秦离为了农庄计划给他们的意见就是大量招,谁招的人多,年底统计出人数后,人事科副科长的位置就是他的。

  最近人事科各处领头跟打了鸡血一样,也是拼了,就这两个月时间便引进六七千人的规模,从南到北都有。

  秦离忙完正事,就开始埋头规划农庄计划。

  农庄计划并不是分田到户,这些家庭身份是农庄职工。

  秦离计划是将10万亩土地划分为十个大农场,里面有10个大场主。一个大场主下面管理10个小场主,小场主管理一千亩土地,其中包含20户农场家庭,每家会分到50亩土地,月饷为二两,算下来男女二人就是四两月饷。

  在拥有犁地机、插秧机、收割机的情况下,一家两口人耕种50亩土地绰绰有余。

  当然,这50亩土地管理是有硬性指标的,除了种植主要粮食,其余时间会按照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如果偷奸耍滑被查到直接开除换人。

  算起来这么做稳赚不赔,十万亩土地能分到两千户家庭手里面,按一户家庭两人计算,也就是四千多职工。这些人月饷为八千多两,十二个月最多也才十来万两。而这些土地只是主粮产出就有七十七万石,就算二两一石,得出的数字是一百五十四万两,刨除必要成本最低也有一百多万两收入。

  不算不知道,一算秦离小心脏都跟着扑通扑通起来。

  当即带着亲卫队,直扑大农场,所到之处皆是是一片忙碌景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