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又是三千字充两章)



  月光似冷玉,照得天地间一片寒白,竟叫人睹之生冷。

  练罢一遍【金丹术】,精力充沛的过分的华十二优哉游哉的下山,准备到处去转一转。

  到得山坡下,见贾风与刘大河还在跪着,华十二道:“贾风,你且起来吧,白天再跪。刘大河,你不要动,接着跪。”

  贾风到底还是可用之人,需要示之以近。贾风自然是千恩万谢。

  华十二诲人不倦,道:“贾风,下回可千万不要犯下这样的错误了。不然,还有你好果子吃,知道了吗?”

  贾风连连道:“知道了,知道了。”

  月光下的景色十分不错,引得华十二十分流连,颇叫他回忆起童年,也只有童年,才能有这么干净的月光了。

  长大之后,眼中所见的,尽是些乱七八糟,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了。

  月光下的草木,别生幽静之美丽。沉寂中蕴着生的活力,华十二不住地看,直到睡倒在草丛中。

  竟是一夜好眠。

  翌日一早,贾风醒后先在山坡下跪着,送粮的队伍来到,都催他上山去寻先生下来。

  也有人问他为何在这里跪着,被他支支吾吾的应付了过去,倒是刘大河成了众矢之的,人们围着这厮,嘴里说些胡言乱语,羞得刘大河直将一颗大脑袋要缩进腹中,再不想见人。

  也有很多人惊奇上去山坡的路被拓宽,他们并未见到雷家人的劳动现场,于是就有人神神叨叨的说,这是华十二的神通变化,是他用巫术把路给拓宽的。

  很多人信以为然。

  也许,史书上的大多数神话都是有着这样的来历吧。

  分明是劳动人民的工作成果,却因为信息渠道的不畅通,而被人民归结于一个人身上。

  好在大禹不是一个这样的神话故事,炎黄也不是。

  但现在很多人竟逆潮流而动,要把人民的功劳全数系在那几个英雄人物的身上,我深以为不然。

  贾风上山,哪里能找见先生,但是看见了雷进四人,一身臭气的睡倒在地上。

  看来昨日夜连番的苦干,终究还是累到了他们,不然何能带着这一身的臭气就睡着,至于睡在地上,这没什么关碍,此时无高床,又无软棉。

  便是天子,也只是睡在稍软一些的矮塌上。

  贾风毫不客气的叫醒他们,询问这四人是否知道先生去了何处,四人干完已是半夜,那时华十二早就下山游玩,他们哪里能得见华十二的踪影,于是一个个都道不知。

  此时山上还有一‘人’,乃是巴白。

  不过贾风见他一以贯之的冷面如霜,一直不敢亲近,奈何今日不得已,他必须要问上一句了。

  巴白也是不知,昨夜华十二只安排他好生在山上守着,勿要叫人闯进了他的屋子,就一个人径直下山了。

  贾风顿时急的直跳脚。

  这边厢说完,再说那边厢。

  那边厢,华十二也练成了‘生物钟’,自然而然的就从睡眠中醒来,一看天光,心觉大差不差也就这时候送粮队伍就过来,于是起身就往山那边走。

  那座山到现在也无名,现在也是时候给它起个名字了。

  “先生!先生来了!”

  山下的人群已然聚的很多了,说是人山人海也不为过,耳多眼杂,因此有人就瞅见了从人群外围走过来的华十二,急声高喊。

  “是先生!先生怎么不从山上下来了?”

  “这就是先生啊,果然生的怪异。”

  今日也有专门来见先生容貌的,每天都有,来来散散的,也因此,送粮队伍的人数大体固定下来,目前来看是人山人海,但大量的人都是来看一个热闹,一个‘西洋景’。

  送粮,于他们而言,不如种地实在。

  因着对神秘的畏惧,即使华十二不言,人群也自觉的为他让出了一条通道,人们紧紧的盯着华十二的动作,神态表情俨然如二十一世纪的追星族。

  或许这里的‘二十一世纪’也能称之为后世,但是不知道,经过华十二搅合的这个世界,那个后世,对应的还是不是二十一世纪。

  八个领队自觉的挤到人群的前面,见到他们,华十二问道:“贾风上山去了吗?”

  这八个人此时竟出了默契,异口同声的称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