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踏入此门,亦死亦生



    “我说大个儿啊,怎么个意思呢,你这卸岭力士还真不是浪得虚名啊~~~”

    四人一边顺着墓道往墓道口走着,胡胖子还不忘调侃范大个儿一句。

    “没你浪~~~”

    能跟胡胖子抗衡的看来也只有范大个儿了,他每出口一句话都能噎胡胖子好几个跟头。胡胖子眨巴着白眼球翻了几下,张张嘴又将到嘴边的话生生咽了回去。

    封隐和栾风跟在后面憋不住的乐,只是没有笑出声。说话间,四人便已经来到了陵墓的入口!

    入口处是被一道石门封着的,看不到石门的全部,露出的部分是一片直径大约一米左右的不规则圆形区域。在这石门上面,刻满了一些符文和古老的西夏文字!

    “是不是,清理一下?”

    栾风望着王陵的石门问了一句,封隐神色凝重的点了点头,胡胖子也眯缝着小眼不停点头。四人都看出来了,在这盗洞的尽头,石门没有一点儿被破坏过的痕迹!

    这说明当初打这条盗洞的那帮盗墓贼到底便戛然而止,既然已经到了石门近前了,他们为何不进入墓室之中大肆攫取一番?除了几率小的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被守护者发现以外,那便是这道石门有诡异!

    范大个儿在两旁的墙壁上砸出两个大洞,随后便小心的清理着石门上的覆土。除了顶端有一部分浇筑了灌浆砂石以外,大部分的覆土都还算稀松。

    四人在一旁帮手,忙活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石门便露出了绝大部分的真容!

    除了符文和西夏文字以外,石门上面还雕刻着几幅图画,图画上面描绘的是墓主人的生平,他四处征战、狩猎和宴饮群臣的场面。

    四人之中只有栾风对西夏文字有一些研究,但看了半天,石门山绝大多数的西夏文字,栾风却是都辨识不出来!

    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西夏其实是很流行篆书的,汉字仍在民间和官府也都通用。被史称为“蕃书”的西夏文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让大臣野利仁荣等人创造的,创造出来后便并将其尊为了国字。李元昊“教国人纪事用蕃书”,在境内广设“蕃汉学”迅速推行,在元代的时候也被称为河西字。

    西夏文字都是模仿和借用了汉字的笔画,重新创制的全新方块文字,这点与韩文和日文相似。西夏文的特点是笔画繁琐、结构复杂,每个字大都在十画划以上。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能自创完备的文字体系的民族极少,这也可以反映出古西夏王朝文明的辉煌和发达。在五十余年的时间里,尊奉佛教的西夏人用自己的文字译出了三千六百多卷佛经,也记载了自己的历史。

    在李元昊的强推之下,西夏文的应用范围很快便广泛了起来,不仅书写公文、契约,写印法律,撰写著述需用西夏文,连篆刻金石也被要求以西夏文为主。

    西夏人用西夏文编著了多种类型的字典、辞书,如:韵书、字书、韵图、西夏文对应汉文的双解语汇集等等···

    因为独立文字的出现,西夏王朝还一度成为了活字印刷的重要中心,目前已发现了十多种西夏时期的活字版印本,其中有泥活字印本,也有木活字印本,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世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佛经—便是保存下来的刻本瑰宝。

    在吸取了汉字的精华之后,西夏文也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正因如此,再加上西夏文繁复的结构,所以至今能认识西夏文的,世界上找不出几个人!

    当然,这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西夏文从元朝之后就从浩瀚的历史传承之中彻底消失了!

    那还是在一八零四年的时候,清朝有一位史地学家叫张澍,他在一家寺院游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封闭已久的碑亭。据传说,这座碑亭不能打开,一开就会有风雹之灾。

    因为对文字的感知天赋和对西夏文的痴迷,张澍对天发誓,保证开门所造成的灾难由他一人承担。最终门被打开了,里面只有一座完好的石碑,正面所刻字“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字可识”!

    幸运的是,这座石碑的反面刻有汉字译文,这尊石碑就是有名的。张澍的这一偶然发现,使久已消弭的西夏文重为世人所识,他也顺理成章成了第一个明确识别出西夏文字的学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