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学堂



    方家的孙辈一共有十个孩子,看上去子嗣兴旺的很。但细究起来,嫡出的孙子却只有方梓泉方梓南两人而已。

    而方梓南,也只是方穆庶出的方孰丰和白氏诞下。论起来,嫡出的儿子,竟然就只得方梓泉一人。

    姑娘们一共有六位之多,嫡出的就占了四位。

    所以,这么一看,这一辈中有些阴盛阳衰。若非如此,方孰玉也不会在方老夫人的要求下,连接抬了两名姨娘起来。

    姑娘们多,便分作了两辆车,少爷们一共坐了一辆。要同时供这么多孩子读书,不提笔墨纸砚,光是养这马车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方穆好歹也是四品京官,总不能让他的孙子孙女出门坐骡车,受人耻笑吧。

    所以,内里再怎么难,这出行的门面司岚笙也得绷足了。

    幸好学堂有规定,进学时,姑娘少爷身边只能留着一个伺候的人,无形之中节省了不少出行相关的开支。

    修文坊里,住的都是当朝官阶相近重臣高官。比如鸿胪寺卿乔家礼部尚书吴家,那都是三品大员,掌管着一方衙门的正印官。

    往下,还有几家比如像方穆这样的四品官。

    彼此之间既是邻里,又是同僚,因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分属不同的派系,在朝堂上存在着竞争关系。这么几家人,关系微妙得紧。

    不过,坊内众人都有一个共识,争执归争执,子女的教育是头等大事。

    他们都是靠科举出仕,不比得勋贵之家。有爵位的人家里,子孙再没出息,也能衣食无忧,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安享富贵荣华。

    文官则不一样。

    哪怕是耕读传家的望族,每一代也必须得培养出一两名有出息的子弟出来,才能延绵这份富贵。

    而且,修文坊里官阶最高也就是正三品的吴尚书和乔寺卿,还没有出一个二品以上,能入主集贤院宏文院的大学士。

    做官做到了他们这个地步,自然想要更进一步,入主政事堂。

    所以,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几家人一合计,便共同出资,兴建了这所学堂,延请名师西席,来教导子女。

    吴尚书的府邸最宽,他便和乔家商议了,将府邸后花园分了好大一片出来,连同和乔家之间的夹道,作为学堂的所在。

    在这里进行启蒙进学的,都是修文坊中的晚辈子女。坊内几家人也默契的将这件事做得非常低调,连名字都没有起,只挂了一块“学堂”的匾额,对外只称给孩子们临时找个进学的地方罢了。

    本就在一个坊内,学堂离得并不远。方锦书所在的马车,只行进了两刻钟功夫,便在学堂门口停下来,载着方家少爷们的马车继续往前驶去。

    来进学的都是各家子女。因为男女大妨,男子学堂和女子学堂连进门处都不一样,中间更是砌了一堵墙,只留出一个月亮门有专人看守着,供先生们出入。

    “书姐姐,你可来了。”

    刚刚迈入房门,方锦书便见到一个神情活泼的少女朝着她飞奔而来,正是乔家的嫡女乔彤萱,她的闺中好友。

    方锦书出了事,除了她自己的父母,最牵挂她的,恐怕要数眼前这名少女了。

    乔彤萱拉着她上上下下的打量着,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道:“你没事就好,我担心的要命,生怕再也见不到你啦。”

    “大哥听说了,也张罗了一些人去找你。幸得你够机灵,自己跑了出来。”

    两人正说着话,吴菀晴也扶着丫鬟的手走了过来。这名多女子中,数她的性子最柔,身子也最弱,三不五时的都在告假。

    但她的容貌,放眼整个学堂,也无人可以匹敌。

    明明是一样的年纪,方锦艺就是一团稚嫩的孩子气。吴菀晴却如同西子一般,行走间有弱柳扶风之态,用眉目如画来形容都轻贱了她的容貌。可见,长大之后会是怎样的美人。

    这时,她眉尖微微蹙着,声音如同春水一般轻柔悦耳:“书姐姐,总算又见着你了。”

    她的话不多,但眼神里的担忧却丝毫不假。

    面对着她们两个手帕交,方锦书道:“累妹妹们担心了,这都是我的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