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天子启:这是怎么回事呢?



    岁首冬十,元朔初一。

    天刚蒙蒙亮,长安城内的街头巷尾,便响起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

    竹竿受热、膨胀,最终破裂所散发出的清香,将新年的气息,吹到了长安城的每家每户。

    ——新的一年,到了。

    天子启新元四年,于今天正式到来。

    对于长安城,乃至全天下的百姓而言,新年,意味着喜庆、欢快,意味着吉祥如意,意味着节庆。

    而对于长安朝堂而言,今年的元朔,则又多了一层极为特殊的意义······

    “大计啊~”

    “父皇继位之后的第一次大计。”

    身着正服,头顶诸侯远游冠,和表叔窦婴、兄长刘彭祖一起站在宣室殿外;

    看着远处的司马门,正次序涌入宫中满载竹简的马车,刘胜也不由满是唏嘘的发出一声感叹。

    听闻刘胜这一声感叹,窦婴也浅笑盈盈的点下头,目光仍撒向那一辆辆涌入宫内的马车,嘴上,也不忘略带感怀的说着什么。

    “在先帝之前,我汉家,原本是没有审计的。”

    “朝堂想要知道地方的状况,就只能派采风御史前去,再将看到的状况记录下来,带回长安,亲自汇报于朝堂之上。”

    “但采风御史能带回来的,大都只是一些很肤浅的东西,如当地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类;”

    “地方郡国田亩、丁户的增长,以及水渠、道路的修缮维护,朝堂都无从知晓。”

    “——直到先帝四年,丞相颍阴侯灌婴亡故,北平侯被拜为丞相,这样的情况,才终于有了改观······”

    随着窦婴满是感怀的语调,一旁的刘胜、刘彭祖兄弟二人,也各自点下头。

    接下来的事,就不需要窦婴继续说了。

    北平侯张苍在担任丞相之后,第一时间便上奏先帝:制定审计制度,让天下地方郡县,于每年年初派官吏入朝,将地方官服的各类档案,交由朝堂审核。

    在得到先帝的首允之后,张苍便亲手制定了汉家的审计制度。

    ——每年一计,又每隔三年一次大计;

    在寻常年份,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小计’年,地方并不需要将所有档案发出,只需要由郡级单位,给出一个总结报告。

    如:xx郡今年,田亩增长多少,户口、人丁增减情况如何之类。

    而每三年一次的大计,则需要郡、县两级地方官署,各自将手中的所有档案,都发往长安。

    如某个郡的郡衙,向朝堂发去档案:全郡田亩、户口、人丁,在过去三年如何如何;

    与此同时,该郡的各地方县级单位,也需要各自向长安发去档案:本县田亩、户口、人丁,在过去三年如何如何。

    同时得到地方县衙的田、户、口数据,以及郡衙的汇总数据,长安朝堂就可以对其进行校对:该郡各县呈上来的数据加在一起,是否和郡衙呈上来的汇总数据一致。

    校对完成之后,如果数据不一致,那自然是穷究到底,彻查这个‘妄图欺瞒朝堂中央’的郡级单位。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校对结果都不会有问题。

    但‘大计’的核心,显然也不是校对县级单位的奏报,是否和郡级单位的汇总一致;

    ——校对数据之后,是‘论功行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