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听卢作孚讲述宜昌面临的困难后,邵飞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湖北省的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1876年,英签署后,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它便成了长江航线的一个重要转运港。

    抗日战争时期,宜昌更成为悬系国命运的咽喉。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

    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唯一通道只有走长江。而宜昌以的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

    1500吨以的轮船不能溯江而,所有从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

    武汉会战接近尾声,离武汉三百多公里的宜昌成了敌我双方注目的焦点,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显突出。这是因为,宜昌是长江的咽喉,是入川的门户。

    特别是在抗战爆发之初,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于是,华北华东华等地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纷纷向四川特别是向重庆搬迁。大批人员物资的撤退成了战时交通运输的最大问题。

    飞机少得可怜,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火车线路被炸得七零八落,无法正常开运;公路运输不仅运费高,汽车少,且公路少又不能直接入川。

    因此,长江水道便成了进入四川最便利的路线,成了抗战期间贯通前后方最重要的“黄金水道”。

    而此时的宜昌情况十分危急,处在一片混乱和恐慌之。因为从海南京南通苏州无锡常州武汉匆忙撤出的工厂设备已陆续集在此,南京撤出的政府机关各地要撤到后方的学校也集在此。

    宜昌沿江两岸已堆积了差不多十万吨机器,布满了百英亩的地方。全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万多从各地撤下来准备入川的人员,不少是教师学生医生工程师商人和公务员,荟萃了国各界的精英。保育院的孤儿也有一万多人,再加数不胜数的难民。

    何况当时的宜昌,还只是个不大的城市,一下拥来这么多人,所有的房屋都已挤满了人,还有不少人只好露宿街头。

    而日本飞机不断飞来轰炸,日本军队又节节逼近,恐惧和不安,笼罩在人们心头。各单位各企业各机关都在争先恐后要求尽快撤出宜昌。宜昌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之。

    困难重重。物资人员撤离困难,但难的还是恐慌的人心。所以,公司才才会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交涉,邵飞才看到了刚才的一幕。

    卢作孚最后感慨道:“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可怕的还是人心的恐慌。管理运输的机关,责骂轮船公司,争运器材的人员,也相互责骂。”

    邵飞明白,此时的宜昌处于非常重要,又非常严峻的紧急关头。卢作孚面临的三大困难。

    一,是航道。宜昌扼守着长江三峡,是长江的咽喉。从宜昌往游,航道狭窄弯曲,滩多浪急暗礁林立,1500吨以的轮船不能直达重庆,且夜晚不能航行。

    二,是时间。现在距离川江每年的枯水期只有40天了,枯水期一到,水位下降,运载大型机器设备的船只根本无法开航。

    三,是运输船只缺,除了民生公司22艘轮船外,只有2艘国轮船和几艘外国轮船。依当年运力计算,这么多人员,这么多物资要全部运抵重庆,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

    然而,委员长的任务是,必须在40天内将这些人员和物全部运出宜昌,前往重庆。

    一年变成40天,这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有各方客观主观因素的强力阻挠。卢作孚能否用他的大智大勇,去创造近代史最大的迹呢?

    “你是船王,一定行的。”

    邵飞的恭维让卢作孚漏出了难得的笑容,随即拿起桌的一杯浓茶小喝了一口。他也听闻邵飞来自未来,他说行,自己多了份自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