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三道同修,乱象将至!-第2/3页





就跟投错了胎一样。

实在是造化弄人。

在最开始的这段岁月,季秋大致的行为都与模拟最开始时差不多。

其中细微的差距,便是他认识的人, 以及他自身的修为。

张巨鹿十六岁时, 只有武道先天的修行,至于炼出文气,那更是在游遍天下,看尽世间疾苦之后,这才以大志向成就,但那已经是数年之后的事情了。

而眼下季秋的进度,却比之快了数年。

不仅如此,他的炼气修为于此时,也有了凝气之境,像是那在现世修行而出的雷法之术,已经足以施展出来了。

再加上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偌大的大炎朝,他已经有资格前去一观。

也正是在大半年后的这个时间段。

作为京师的泰安震动,有一件大事发生。

那就是,天子举三十万兵马,由皇甫真亲自挂印征伐西狄的战事,又被挡了回来!

一时间,天下哗然!

太学宫。

郑修于一处书斋之中,正教授着季秋等入室弟子课业。

却在此时,有一青衫儒士急匆匆的便闯入了进来。

“郑公,有大事发生!”

看着外面闯入,一身风尘仆仆的青衫文士,季秋放下手中经文,不着痕迹的挑了挑眉。

这大半年来,他于太学宫修行,三道同修,皆都有了不凡长进。

尤其是文道一脉,《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此时都被季秋尽皆入门。

眼下他五经同修的造诣,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同窗,甚至说一句不夸张的,此时季秋已经文气通达,距离凝聚一颗文心,成就大儒之位,都是近在咫尺。

这要是传出去,估计整个天下都得为之震惊。

一个不过十六岁,快要十七岁的少年而已,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大儒是在这个年纪成就的?

当然,其中大半的因素,都是托了追本溯源法的福,不然哪怕季秋学究天人,他也不可能悟出五经之中的奥秘,更别说将这门正宗级的传承入门了。

只是有些遗憾的是,自从第一次追溯春秋之后,后来的每一次修行,他都没有再见过那名为‘季子’的夫子真容。

就和最开始一样,那张面容被迷雾遮掩,看不清晰,倒是叫季秋没了求证之念。

而除《春秋》外,诗书礼易这另外四经,都是由另外不同的四个儒道大能前来推演的,皆与春秋不同。

所以之前季秋的想法,自然无疾而终。

但那却不是重点。

少年放下手中的经卷,看着眼前急匆匆迈着步伐前来的卢直,面色毫不意外,似乎是已经知晓了眼前此人之后想要说些什么。

果不其然。

当郑修皱了皱眉,放下课业开口询问时,卢直随后就道出了前来的目的:

“三征西狄,俱都被挡了回来。”

“皇甫使君领着兵马驻扎于西境,自大半年前陛下一旨诏令后,即刻西征,只可惜这次因粮草辎重等缘由,又是无功而返。”

“这样以来,前两次的失利,怕是都将会落在他的身上,我已听说陛下于宫内大发雷霆,隐有治罪之念了。”

这间书斋之中,目前郑修门下的入室弟子,只有季秋以及几个同窗,卢直也都见过,再加上此事不日就将传开,所以也未掩饰。

郑修听后,放下手中经卷,眉头轻轻皱起:

“皇甫使君乃兵家显贵,为将帅之才,又有金刚境的修持,再加上那些兵道战阵之法,麾下战士如狼似虎,个个以一当十,为何会又破不了西狄?”

“况且不过短短大半年时间而已,纵使不能攻破,也就是无功无过才是吧,谈何治罪一说?”

听到灰衫文士疑惑发言,卢直不无感慨,只是一叹道:

“按道理说,应是如此。”

“可粮草辎重,却是供应不上了啊!”

“大半年的时间,再加上近些年二征西狄,北镇羌夷,穷兵黩武之下,国家损耗严重,本就该休养生息一阵,再图动兵之念。”

“此次强行动兵,突遭天灾大旱,粮草辎重难以跟上,皇甫使君没了法子,这才后撤回境。”

“本就应是常事,然而宫内宦官当政,天子只听结果,已是动怒,据说不日就将问罪,所以此次前来,我是想与公以及诸多同道一齐表奏天子,阐明道理,以期能从轻发落。”

“公意下如何?”

对于卢直的询问,郑修没有过多犹豫,便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