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你真清高(2)-第2/3页



        “以示嘉许之意!”朱允熥笑道,“你现在是燕王世子,日后就是大明的王大臣,朕身边的帮手,朕要的就是你这份查缺补漏,直言劝诫之心!”

        朱高炽沉思片刻,“如此,臣只能惭愧受领,谢皇上隆恩!”

        “至于这些东西吗?”朱允熥又看看那几口箱子,“国库也好朕的内库也罢,就不要了!”说着,话锋一转,“最近三叉河那边的宝船厂又跟户部要钱,张紞跟朕打了几次官司了,这些东西就送往船厂用来造船,虽说杯水车薪但也聊胜于无。日后倭使再送,一并送往船厂!”

        “高!”李景隆忽然竖起大拇指笑道,“用倭人的钱造船,日后运兵送往东瀛。高,实在是高!”

        “臣还有一言!”朱高炽又开口道。

        “但说无妨!”朱允熥心情大好,笑道。

        朱高炽犹豫片刻,“臣以为如今大明的船已经尽够用了,造船耗费太大,臣听闻户部已把应天府的宝船上,松江船厂,福州船厂等几处,当成了无底洞。每年撒出去的银子,都够养活十几万的兵马。更别说还要下令给地,砍伐那些深山老林之中的百年树木,臣听闻造船厂只要杉木,其他木材一概”

        “此事朕自有计较!”朱允熥直接打断对方。

        这些事,对于朱高炽他们这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

        船只有造出来才能知道适不适合远洋,而造船的工艺更是在不断制造当中进步。如今大明的水军也只能在周边东南亚这一代转悠,再往一点就力有不逮。

        不是缺海航的路线,也不是缺人,而是真的缺船。

        而且造船的过程中不断有问题涌现,原材料上的,构造上的,每一样都让人头疼。但再头疼也是值得的,老爷子时代定下的禁海一事,在目前看来已是一纸空文,各地海关每年的税收让人瞠目解释,开海已迫在眉睫。

        届时,船只的需求量将更大。

        而且若现在不大好底子,将来如何能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航海和大移民时代。

        其实工艺上大明是不缺的,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时,大明的技术领先全世界。可到最后就是因为一些官员们,认为出海徒劳无用,造船的工艺还有海图全部束之高阁,使得大明航海百年之功毁于一旦。

        “不是朕乾纲独断!”朱允熥开口道,“造船是真正的国之利器,等哪日得闲了,朕带你去城外的宝船厂看看你就明白了!”

        面对皇帝的固执,朱高炽心中就算有一万个说辞,也只能藏在心里。

        说来也巧,就这时王八耻在外说道,“皇上,工部侍郎练子宁求见!”

        “让他进来!”

        ~~

        练子宁主管造币和造船两项重任,是公认的下一位工部尚书首选。

        “臣叩见”

        “知道朕不耐烦这些大规矩,还要磕头?”朱允熥笑道,“爱卿见朕何事?”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