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何以中国(2)-第2/3页



        朱允熥顿感头疼,“那爱卿你说,放在哪里?”

        “国子监!”方孝孺正色道,“国子监乃天下最高学府,此物放置于内,可使天下士子皆明何以中国耳!”

        “如此甚好!”朱允熥大笑道。

        说着,忽然心中一动,“刚才爱卿所说何以中国四个字甚美,朕想,不如就用做来年殿试的题目吧!”

        瞬间,方孝孺脸色缓和许多。

        这时王八耻悄悄上前,低声道,“皇上礼部尚书郑沂,大学士高逊志,杨淞张显宗,侍郎夏原吉,还有翰林侍讲齐泰,黄子诚。等人在外头侯着觐见!”

        “来的正好!”朱允熥笑道,“让他们都进来,看看大明的祥瑞!”

        几人进来之后,目光诧异的落在那方青铜尊上。

        随后由解缙讲解之后,脸上都满是欣喜若狂之色。都是文人士大夫出身,也顾不得此处是乾清宫,兴高采烈的议论起来。

        关于铭文内中国的含义,他们的见解出奇的一致,更使得解缙朝边上挪了挪。

        “诸位爱卿!”朱允熥笑着开口道,“其实朕心中正有一件事,放在心里许久,今日难得你们都在,咱们君臣商议一下!”

        “臣等聆听圣训!”

        “圣训谈不上!”朱允熥笑着,目光看着他们的脸,“朕想着,修书!修一部古今达成的书籍!”

        突然间,朱允熥明显的察觉到这些书生的呼吸急促起来。

        “要包括上古典籍到本朝著作,不拘于四书五经,要博采百家之言!”朱允熥继续笑道,“朕心里想着,除了这锦绣江山,总要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传家的东西!”

        “皇上是想修类书还是丛书!”礼部尚书郑沂开口问道。

        类书是数据库,丛书是百科工具书,其中大有不同。

        朱允熥想想,“丛书!”

        这些臣子们,眼睛再度一亮。

        “集合古今大成之丛书!”大学士高逊志沉吟道,“非短时之功也!”

        “耗费时日不怕,反正朕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朱允熥笑道,“你们也都正值壮年,朕不怕花时间也不怕花钱,只要书编好。这可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万年之事,朕看不用非拘泥于朝廷官员参与编纂,民间大儒学者,尽可以请来。”

        “皇上所言甚是!”解缙开口道,“书非一家之言,当取百花齐放之意!”

        朱允熥巴不得人越多越好,恨不得大明有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都参与进来。这样的话,日后他推行新政乃至完全开放海禁时,这些人也没工夫整日在他耳根子边上嘟囔。

        一举多得的好事!

        “编纂书籍的事,还是要你们翰林院挑头。”朱允熥看看翰林院众人,在他们急促又兴奋的目光中说道,“嗯,方学士,你来主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