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威慑上京



    古淤口关内外白雪皑皑,树干弯曲,细枝低垂欲断,积雪厚的地方足有二十公分,薄的地方也在十公分朝上。方圆十里都是银装素裹,冷风卷着冰冻的雪沫在空旷中肆孽,莫说是人迹罕见,野兽的痕迹都没有,连鸟都冻得不敢出来活动。

    距离古淤口东南十八里的地方有个破落村庄,此时村庄成了杨延朗父子的临时军营,三万精兵全部躲进破烂不堪的民房里,不敢轻易出兵,也不敢埋锅造饭,身上带的干粮经过一天一夜低温,像从冰箱里取出来似得,又冷又硬。杨延朗、杨宗保、孟良、焦赞正在一个房顶临时遮住的小屋子商量军情,他们昨天后半夜来到这个村落,再向前一里半过道沟渠,就能远远看到古淤口,与辽兵之间就再无遮拦。如果没有积雪,战马不需半个时辰就能到关前,攻城也行,对阵也罢,能战则战不战可退,可如今积雪湿滑,行路艰难,没有两三个时辰到不了关前,而且在半路就会被敌方发现迅速展开包围,一旦敌众吾寡,四外无处躲避,很可能造成全军覆没的局面。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当晚未时末埋锅造饭,申时三刻出兵,三万兵马趁着夜色急行军,赶亥末戌初到达古淤口,连夜攻城,理由是敌明我暗战况不明,偷袭才是上上之策,天寒地冻夜黑风高,敌军必然疏于防范,兵将也一样被冰雪冻得反应迟钝举步维艰。

    就这样,全军又在村庄蛰伏了一整天,忍受着饥寒交迫。到申时喝上热汤软馒头时天已经黑漆,三万军兵吃完饭身体暖起来,又经过杨延朗的动员会,个个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准备攻城应用物品。

    关上辽国的军旗被冰雪冻得僵硬,风一吹有沙沙的声响,当值的哨兵穿棉衣戴棉帽,脚蹬棉靴,手却冻得红肿,有的原地踏步避免冻僵,胆大的趁没长官巡视躲在垛墙遮挡住地方避风。

    此时城中主帅正是梁王耶律隆庆,半躺在太守府中军帅厅暖榻上看书(暖榻就是现在的炕,下面是空的,旁边连接取暖炉)。耶律隆庆就是前两天在益津关被穆桂英射伤的马上将军,回到古於口赶紧找个军医治疗,还好没伤及心脏,左肋骨断了一根,接好以后就一直半躺着休息,看看兵书,听听小曲儿,偶尔想起来就咬的压根儿疼,非要报这一箭之仇。

    对于城中的布防,耶律隆庆可是半点没敢马虎,上次吃的亏真不小,十万精兵,里面还包括两万铁林军,回来的残兵败将加起来也才一万出头。所以命令手下副将查氏四杰会同南院大王萧鞑禀的副将萧克戥严加防范,三万铁林军顶盔掼甲,时刻备战,埋伏在南北两个关门。城楼上的哨兵由原来的两班变成三班,他自己也上半天睡觉,下半天享乐,夜间看书,时刻保持警惕,真可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眼看接近古於口关,关上没什么动静,杨延郎打算下令攻城,忽然觉得敌方过于平静,甚至看不到整队的巡营兵。为了预防万一,他让杨宗保带两名小将做后队,如果看到主力被困,迅速回益津关报讯。他明白即使求救也无济于事,冰天雪地的,没有两天援军是过不来,这么做说白了就是护犊子,害怕万一全军覆没,杨家就得绝户。

    一声令下,全军奋力攻城,抛飞爪的,盘绳索的,搭云梯的,砸门的,斗志昂扬。还没等几个士兵爬上城头,就听见阵阵梆子响,城上出现一排弓箭手,羽箭夹杂着滚石檑木就盖下来了。刹那间惨叫声连连,喊杀声震天,杨家军就被迫退回去数丈,接着城门大开,冲出来不计其数的弓箭手,出门就朝对面阵营放箭,长枪手、钩镰枪出来后向两边迂回,再后面是顶盔掼甲的铁林军。

    杨宗保见势头不对劲,带着两名小将上马就往跑,如今大军取胜无望自保都难说,越早搬回来救兵,父亲和三万大军存活率就越高。然而,雪深路滑,人跑不快,马也打滑,弄不好就是人仰马翻,爬起来接着跑,这一路是吃紧苦头。

    再说关前战况,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且不说杨家军被围作困兽斗艰苦,要预防敌人,还要小心被自己人撞翻踩踏,就那一万多铁林军自身,就给辽兵造成不小的混乱。无论是顶盔掼甲的士兵,还是身披铁甲脚钉蹄铁的战马,摔倒后都是一堆铁疙瘩,不仅自己起来困难,还会撞翻身旁的同伴。所以,这场仗打的是前所未有的乱,加上黑天半夜看不清,成片成片的摔倒,根本用不着对方打,也不分敌我,被自己人撞伤扎伤的难以计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