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油城新生活



    中石化有一个硬性规定,局长不能安排子女和自己同一油田,处长不能安排子女和自己同一单位,科长不能安排子女和自己同一部门。

    因此,采油厂的董处长已经提前跟研究院的领导打好了招呼,等董方佳的第一个月集中学习完成后,就直接去研究院的组织人事科报到。要知道,研究院这种科研单位的效益在油城也是名列前茅的,而组织人事科,就是那种在各个单位都非常吃香又清闲的部门。

    所有当年新招聘进油城的正式职工,都需要先去职工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了解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企业文化。

    等集中学习完成之后,这些应届毕业生便要去到前线井站进行实习,实习期为一年到三年不等。这个“实习”,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学生们去实地了解一下采油队的工作流程。

    油城的采油厂一共有24個采油队,产量多的就是大队,队上约有200人左右,产量少的就是小队,队上只有50人左右。一个队按照规模大小,会管理大概20到50口油井。大队和小队都有可能会随机分配到2到3个实习生参与实习。

    长期在一个采油队上干活的都是“工人”,他们一般由队长、副队长、技术员等不超过10人的“干部”团队进行管理。

    而去实习的这些大学生也都是“干部”身份,换言之,只有那些有编制,由中石化直接发工资的正式职工,才能称为“干部”,其他的都是“工人”。

    “工人”又分为“正式工人、子女劳务工、临时劳务工”三种,一个采油队往往同时包含这三种工人,而且这三种工人间还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鄙视链:正式工人瞧不起子女劳务工,子女劳务工瞧不起临时劳务工。

    其实在以前,出生于1968年到1976年期间的油城子弟,无论是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都可以选择去上油城技校。技校是专门培养工人的,他们一毕业就会直接被分配到油城上班,但那时的工人也属于有编制的正式职工,所以后来就称他们为“正式工人”。

    但后来,中石化不再招聘工人了,只招聘干部,那当油城需要更多的工人时,就只能跟第三方公司合作,由这家公司来招聘工人,再稳定地输出给油城。这种情况下招聘到的工人只跟这家公司发生劳动关系,工资都由这家公司发放,具体工作内容也都由这家公司接到的订单来决定,员工们没有自主权,福利待遇水平也比较不稳定,更是时刻面临失业的危险,他们这一类工人就是位于鄙视链最低端的——“临时劳务工”。

    “子女劳务工”则是李小墨这种油城正式职工的子女才能签订的,他们可以跟父母所在单位签订劳务外包合同,然后由单位发放工资。因此,从自由度和待遇上来说,他们比“临时劳务工”要好一些,但又比不上“正式工人”。

    而且这种“子女劳务工”并不是谁都可以签的,李小墨毕业这年整个油城只有十个应届大学生签上了“子女劳务工”。说白了,他们都跟李小墨一样是家里找了人的关系户。

    理论上来说,“子女劳务工”只能和父母所在单位签合同,但并不是每个单位都需要工人的,所以这些单位往往会把“子女劳务工”当干部用,却只给他们发工人的钱,那自然很少会有人愿意。

    作为“女工人”,其实大家最喜欢去的是采油队,一是因为油城的产品就是原油,而开采原油的采油厂便是甲方,其他诸如井下作业处、钻井工程处、研究院等二级单位则属于乙方,那么谁会不想去话语权最大、钱又多的甲方工作呢?二是因为在采油队工作的女工人,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辛苦,虽然她们比不上坐机关的人舒服,但胜在自由,也省去了很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