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人类历史学】-第2/2页





    司徒雷登把书翻开,这本书的专业术语不多,普通人也能看得明白。司徒雷登只看了前面十万字,就已经对周赫煊惊为天人,他当即把燕大社会系主任喊来:“从下个学期开始,我决定把做为社会学系的必修课。你去安排一下!”

    周赫煊是坑苦了民国的大学生,不仅燕大将列为必修课,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等南北方公立和私立学校,纷纷在未来几年内,将此书列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系的必修科目。

    北大此时虽然没有专门的人类学、社会学系,但却设有相关学科,同样把他们校长的新作给选进去。

    被民主人士喷得狗血淋头,可接下来的几年,逐渐成为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的经典著作。甚至后来在欧美出版后,牛津、剑桥、巴黎、哈佛等国际知名大学,也将此书列为选修或必修课。

    30年代的时候,牛津大学人类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有句戏言:“可以不知道英国首相,但必须知道周赫煊先生。”

    欧美学界将此书奉为经典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争论。比如书中给出的各种数据资料,就被学者们批评没有专业依据,但经过多次国际学术交流,却渐渐发现许多都有考古实证。

    当然,还是有那么十多处,如今的人们无法辨别真伪,从而对此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多位学者毕生致力于对的研究,欧美的相关专业学生们,也经常截取部分书中观点做为毕业研究论文。

    经过无数学者的共同努力,居然真的衍生出一门全新的学科分支,名叫“历史人类学”。

    后世学者对人类历史学的发展看法,普遍认为开山之作是马克·布洛克在1924年发表的,而真正的奠基之作则是周赫煊在1928年创作的。

    从30年代到70年代,都是人类历史学的探索期。法国年鉴史学派为开拓这一学科,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逐渐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直到1967年布罗代尔出版,这本书成为历史人类学的又一代表作,宣告着历史人类学的最终成型。

    70年代以后,历史人类学在欧美和苏联多个国家迅速发展,周赫煊也算一代开派宗师了。

    二十一世纪周赫煊的百科资料,也多出一个耀眼的前缀头衔——历史人类学奠基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