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齐王待我-第2/5页



    说罢,朱由校转身笑着摆手,示意朱由检跟上的同时也说道:

    “火车还有一个时辰启程,不过我有些乏了,先回车上休息,弟弟自己先看看横江镇吧。”

    尽管朱由校这么说着,但朱由检知道,他是对自己去见杨涟而有些不满。

    这倒也对,毕竟当初杨涟上疏的时候折了他不少面子,他能敞开胸膛支持朱由检去大理就已经不错了。

    朱由检瞧着他的背影,深深叹了一口气。

    在朱由校消失后,他转身去了田间,与田间坐着的一些农民坐在了一起。

    他那一身华贵的装扮,加上白皙的皮肤和引人注目的长相,坐在人群中十分突兀,以至于农民们都不敢大声聊天了。

    “我是县上派来的,特意来看看横江镇情况。”

    “你们小声些,不要张罗,现在镇上的官员都跑到火车站去了。”

    朱由检笑着“自爆身份”,这让四周农民有些不知所措,而朱由检更是继续道:

    “不用惊慌,上面派我我来横江镇,主要想问问你们眼下过得如何,可还能吃饱穿暖?”

    朱由检的安抚,让坐在稻田四周,等待收获的农民们松了一口气。

    他们见朱由检平易近人,人也跟着大胆了一些,笑着开口道:

    “日子那是极好的,很有奔头。”

    “就是现在粮食的价格开始变低,按照本来的粮价,我们应该过的比较滋润,但现在皇店收粮的价格跌落到了每斤两文,这还不如种些瓜果蔬菜呢。”

    “是啊!一亩地种粮食只能产出半两银子的粮食,可若是种瓜果蔬菜,那可能收获一两银子呢。”

    “现在米价降的太快,估计再这么降下去,我们都得改种东西了。”

    “诶!你是县里来的,你说说,县里会管这些事情吗?”

    “你说粮食价格为什么突然降那么多啊!”

    “诶……”

    农民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朱由检闻言笑道:

    “县里自然会管,至于粮食价格,主要还是各地旱情结束了,地比人多,粮食自然就下跌了,你们的镇长没告诉你们这些吗?”

    “镇长?”一个拿着葫芦喝水的五旬老农自嘲式的开口道:

    “镇长那可不是我们能见到的,不瞒您说,我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就是镇上的书办。”

    “我也是!”

    “哈哈,我也是!”

    “话说咱们镇的镇长是谁啊?”

    “不知道,都没见过。”

    “这些人……”

    田间农民话题大胆,他们觉得朱由检是一个不错的好官,比较他长得很不错,以貌取人在这个时代是常态。

    不过,他们的话题也让朱由检注意了起来。

    所谓书办,是从八品的镇长左右手,天启新政推行后,大明朝廷除了在基层村落设立村官所,安排村官任职外,对于集镇也是有安排的。

    一个集镇分为镇长、镇兵马、左书办、右书办,此外还有算上镇兵马外的一队十七名兵马司士卒和左右书办麾下的各十名官员。

    也就是说,一个集镇上,有官府编制的人是三十个人。

    新政过后,集镇必须满足一千人到三千不等的定居人口,才能被称为集镇,三千人往上就是县城了。

    因此,大明在集镇上,可以说是三十个人管三千人,每人管一百人。

    由于政策宽松,镇长需要做的就是正常收税,统计人口和田地之类的事情。

    各地的经济,基本都是由布政使司衙门、府衙门、县衙门下达,所以镇长抛头露面的时候并不多。

    不过,即便如此,在关键的大事上,镇长还是要出面的。

    只是在横江镇,似乎百姓根本不认识镇长,而这恐怕不是单独的个例,而是整个天下的缩影。

    朱由检前世在山村扶贫的时候,一些深居简出的老百姓都不认识他,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官员了。

    不过这种事情不是一种好现象,只能说大明的官僚风气太过严重。

    “你们觉得镇长需要出来走动吗?”

    朱由检询问农民们,他们则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不知道怎么说。

    “你们知道镇长每天在忙着干嘛吗?”

    朱由检见他们说不出来,又好奇的询问了一句,结果得到的却是他们的集体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