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浙江实况-第2/6页



    “我要吃汤圆!”

    “我也要!”

    “给我留一碗!”

    四小只听说有汤圆,连忙起身接过汤圆,端着汤圆吃得满口香甜。

    周素洁和朱由检也端着汤圆享用,不过二人都看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风景。

    每个时辰行驶八十里的速度并不算快,但火车的平稳和玻璃窗给人提供了观赏风景的机会。

    火车在前往张家口的旷野上缓慢行驶,朱由检和周素洁坐在窗边,眼中是无穷无尽的山。

    从天启四年命令禁止大批砍伐树木,并且将一些需要打板子、鞭挞的刑罚换成种树后,大明北疆开始出现一些稀疏的树木和小树林。

    这样的景象,从北虏被彻底驱赶到漠北后变得更多。

    许许多多的城池都在光秃秃的城外种上许多小树苗,只是可惜由于这持续近十年的大旱,许多小树苗种下后根本无法存活。

    当然,那是山西和陕西,宣府相比较这两地来说,稍微还是比较“潮湿”的。

    从燕山引下的水被储存在了水库里,并根据当地情况时不时加大水流来保障当地百姓用水。

    曾经光秃秃的河道两侧也长起了一些细小的小树,远处的一些山丘上更是因为一场春雨而长出了绿色的野草。

    北方的气候从汉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基本上都处于绿植不断退化的时期,但在眼下,朱由检将绿植稳定在了宣府一带。

    近代还是沙地的塞罕坝,在这个时代还是草肥水美的草原,宣府经过恢复后,也与塞罕坝差不多。

    不过,这并非在说大明的种树很成功,成功到已经征服沙尘暴,而是宣府、燕山的植树造林让京城遭遇风沙的可能变得更小了。

    后世许多已经成为沙地的地方,在这个时代还是一片草原,

    “爹,您说在这里种树,京城就不会有沙尘暴的事情是真的吗?”

    朱慈烺端着汤圆一边吃一边好奇询问,这引得其它人也看向了朱由检。

    对此,朱由检笑着解释起来了沙漠和沙地、草原、树林的关系,并引经据典的说明了北京沙尘暴由来的时间。

    简单来说,北京城最早遭遇沙尘暴的时间是金国的贞元三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155年5月前后。

    当时的河北北部地区进入了一种“昏雾四塞,日无光”的状态,一共持续了十七天之久。

    在这之前,河北北部并没有遭遇过什么沙尘暴,而在这之后,沙尘暴虽然时有出现,但也并不频繁。

    只是进入元朝后,由于元朝在建设元大都时对北京周边地区森林的疯狂消耗,因此北京周边地区森林植被发生明显转折,数量骤减。

    这样的消耗持续到了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从这个时候开始,北京地区开始经历每隔几年就有一次沙尘暴的苦楚。

    这样的现象,一直到了洪武年间明朝收复北方,并且在关外建立军事卫所才得以遏制。

    然而到了朱棣时期,由于北京皇宫的营造,致使京城周边树木再次遭遇打击,而北京城的沙尘暴也由此较之金、元两代更加严重。

    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们继续大兴土木,而这其中砍伐最为疯狂的两个皇帝便是嘉靖和万历。

    仅嘉靖一人,便从云贵等地运来了不下三万根大楠木。

    作为主料的大楠木都需要三万根,那作为常规木料的其它树木更不用多说,因此京城周边的树木骤减到出城十余里都见不到一片树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