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阳和汤



    眼前的少年已经不能站立,陶乐便让他在检查床上坐下来,为他细细地进行检查。

    患者身体瘦弱,面色苍白无华,四肢冰凉,舌质炎,苔白,脉细弱。

    右下肢肌肤颜色灰暗,小腿迎面骨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窦道,汩汩地流出清稀的脓液。

    是很典形的附骨疽之症。

    陶乐起了身,又开了金手指验证无误,便回到案前坐了下来。

    她刚才检查的时候,郑昌一直认真地观察着她的神色,这会儿便着紧地问道:

    “大夫,您看我儿子这腿,能治吗?”

    他的声音很轻,透着一股子小心翼翼,生怕从陶乐的口中,听出什么不好的消息。

    他和儿子,已经再也经不起一点打击了。

    “能治,而且治好后孩子可以跑跳如常,不受任何影响。”陶乐看出了他眼中的渴望,先行说出了结果,给予患者与家属信心。

    时下的很多医生,就算是有七八成把握,仍然不会把话说死,总要给自己留下几分回旋的余地。

    这种方式自然可以降低对方的期待,适时地保护自己,但也同样会让患者及家属的心,始终悬在空中,难以安稳下来。

    相比之下,陶乐的这份直截了当,令郑昌感慨万千,喜极而泣。

    “大夫,您说的是真的?这孩子,他不但不用截肢,还能站起来,像以前一样能跑,能跳”

    “自然。”陶乐温声道:“先做几次针灸,配着中药。”

    “加上今晚,我在京市能给孩子针灸三次。之后再吃十五服药,包管孩子恢复如初。”

    她先提笔开了方子。

    段河满脸堆着笑,厚着脸皮凑到桌前,认真地看她下的处方:

    “鹿角胶(烊化)10g,熟地、黄芪、金银花各15g,炮干姜、麻黄、白芥子、甘草各6g,肉桂(焗服)3g。服15剂。

    这个方子有点出乎他的意料。明明是有脓肿炎症,但却并没有清热解毒,所用药材多为温阳通络之用。

    “这是.阳和汤?”段河思忖了一回,找出了汤方的名目。

    “是阳和汤。”陶乐存了考较之意:

    “你可知道,为什么用这个方子?”

    陶乐虽然比段河年轻,但他却丝毫不敢怠慢,细细地揣摩了一会儿,这才试探着说道:

    “《外科正宗》提到:“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多因阳气虚弱,阴寒之邪入侵阻于筋骨血脉之中,导致血虚寒凝痰滞而发病。”

    他的基础知识很扎实,陶乐就微微点头,以示赞赏。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让段河激动不已,更加精神抖擞:

    “治疗骨髓炎,关键在于治肾。肾主骨,藏精生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漏。肾为水火之脏,命门火衰则精气不旺,气血凝滞,而成病痛之患。”

    “您以阳和汤内消外散,看似未用寻常的消炎之法,实则是辨证施治,令人叹服。”

    陶乐点头:“你讲得不错。这孩子已是附骨疽后期,阳气已衰,余邪未尽。应以温阳补血,和营托毒,行滞消肿。”

    下了方子,陶乐便为患者做了针灸,恢复了7点健康值,并转化为生命源能。

    郑昌看得清清楚楚。针灸不过十五分钟,但效果却好得惊人:窦道中的脓液肉眼可见地止住了,儿子的脸色也带上了丝丝红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