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尾终于见到好日子(53)



    对于生活在封闭落后国家的百姓来说,心理上行为上“崇洋媚外”都是普遍现象。对长久封闭(政治年代普通百姓出国根本就是不存在可能性的事)于国门内的大陆民众来说,“崇洋媚外”不仅是指“洋人”“外国”还包括同祖同宗经洋化了的港澳台地区“媚”与“崇”。

    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洋人”(外商)来中国大陆做生意。最早过来的所谓外商,其实都是那些对自己同胞知根知底的香港人(台湾人都是后香港人过来大陆的)。这头一拨过来大陆的香港人也多是上世纪大陆突出政治年代因各种政治原因又以各种正当非正当的路子去了香港的(所以才说这一拨香港人是最懂大陆的)。就是这一拨香港人也多是抱着试试看(碰碰运气)的心态过来大陆的。让他们惊喜的是,大陆改革开放是来真格得了,各项政策给足了优惠。地方执政者对过来的“港商”是极尽能是的“点头哈腰”(热情地巴结),又加上百姓对“港人”“港货”的极度“媚崇”,让这些“港商”(哪怕过来的只是个傻子)在大陆着实捞到了不少金条。

    这样情景也是情有可原吧。在那之前,吃穿土的掉渣的国人又哪曾见过什么“洋”气的东西呢,这就出现了,当时无论什么玩艺只要贴上个“港货”(很多就是境外回收的旧衣物)的标签,人们都会趋之若鹜。这真让头一拨过来的“港商”发了大财,这也是这些港商不曾想到,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

    宇宙在运动,时间在推进。当“港货”填充了原始的“饥渴”后,大陆消人群已不再满足“假洋鬼子”的“港货”,他们的消费YuWang已自然升级指向终极目标真正的“洋货”。

    当然,全世界的资本家都清楚地看到了那些香港人货真价实地在大陆赚到了大把金条。这时,真洋鬼子们可以放心地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了。于是,各国各类的洋牌子相继来了中国大陆。

    但真洋鬼子的东西的可是完全不可能如“港货”那样的地摊价的,对大多数刚能吃饱饭的国人来说,在经济能力上消费真洋鬼子的东西也只是天方夜谭。

    在当时大多数大陆民众脑子里,“牌子”消费概念,还是蒙蒙胧胧的玩艺,基本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是因穿戴上已有人在追洋牌子,也就跟风追起来了。

    如何让普通收入的大陆人能消费得起“洋”牌子呢?还是我们的香港同胞有办法,他们不仅有这方面的怜悯心,而且更富有做这类事情的智慧。

    民生就是属于能创造办法满足大陆消费“洋货”的香港人之一。

    在我被叫到这边来搞全国连锁店营销管理起,我就一直以为我们在销售的那个“曼尼”是个欧洲牌子,并说是意大利的。但具体是从谁的嘴里说出来的,是老板还是伟叔,还是几个香港同事?然,都并不确定。我没有听三老板说过,也没有听伟叔说过,也没有三个香港同事说过的印象。之前饭桌上月小姐倒是这么咧咧过。

    公司里的员工也都这么以为是洋牌子,也都这么传说是。既然都说是了,那也就是了吧。

    后来,再招聘新员工时,我也就跟着这么的介绍起来:“我们销售的女鞋是意大利牌子”。

    让“曼尼”被“肯定”为意大利牌子的倒是我了。

    我过来这边之前,“曼尼”这个销售标签已经从上海开始在用了。每双鞋的鞋盒包装里都会放上一张。说是标签,其实是印成折叠的小册子,上面除了公司信息和三包承诺等相关内容外,最吸引人的还是那短短的关于“曼尼”来源的小故事,这段多少有点蹩脚的汉语文字表达,恰恰给人一种源于一段外国文字翻译来的真实感觉。

    应该承认,我把“曼尼”明白地说成是意大利牌子,不能不说是受了标签的那段文字(先入为主)的影响。

    那段文字的大致内容是说,老皮匠贾科莫没有儿子,妻子很大年龄时才为他生了个女孩。女孩聪明伶俐,被老两口视为掌上明珠,对其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贾科莫喜欢带着女儿骑马,他每年都会早早的动手为女儿缝制一双小马靴,在她生日的那天送给她。贾科莫手艺精湛,每一双小马靴都制作的精美漂亮,女儿十分喜欢它们,将它们一直保存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