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天堂那个方向去(65)



    但我还是要说,这种从道德上一时也说不清老美公司是真情还是假意的验厂活动,真是当时促使南粤工厂管理向人性化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依我个人看法,如果没有这个外在的促进力的出现,南粤工厂向文明的转变至少要晚好几年。九九年的“ISO”认证活动,工厂虽然花费了十多万元,但这钱花的值得,通过认证,这个人员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的皮鞋作坊,从毫无章法的“大师傅”或者干脆就是“工头”的管理模式,一步迈进了“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的门槛。从这边把握财务人事行政大权的“伟叔”到那边掌管订单生产出货大权的“亚叔”,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学着按花钱建立起来的“ISO”管理体系文件流程处理事情,都得按着文件体系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沟通,都得按着文明生产条件要求来改造车间生产环境,直接促使工厂硬件换代升级,工厂的视觉印象得到较大的改观。“ISO”活动本是工厂为应付老美公司验厂的形式化需要,工厂并非出于自愿,但其实施的客观效果,受益的还是工厂自身,获得“ISO”质量体系认证后,引来更多的老美公司下订单,而且订单量越来越大。那些拒绝“ISO”认证或认证没通过的工厂后来因拿不到外国公司的订单很多就倒闭了。

    老美公司对工厂的“ISO”验厂虽不像后来“人权”验厂给员工带来利益改善那么大,但其变化也是不可忽略的。之前不论是分工管什么方面的工厂高层们,对员工培训都是不重视的,甚至是根本当其是没有的事。而在推行“ISO”认证后,这就不是哪个人怎么认为员工培训要不要就这么回事的了,它成了能不能接到订单的一个重要前提因素,一旦验厂被认为员工培训(原始资料: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参加人员考勤、考试成绩等等)达不到要求,就会被判定此次“ISO”验厂不合格。这些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的打工仔也正是得到不断地培训才了解了什么叫“工厂管理国际标准化”,才开始在日常工作沟通中用上了专用管理俗语,在工厂运作流程中有了章法可循。不论是担任了一定职务的还是普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在被称为“员工”上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之前我在内地管理工业时,也曾接触过“ISO”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知识,不过都是零零碎碎谈不上系统,所以来南粤之前我对这方面也是一知半解。按着要求,除了外部专业认证机构帮助工厂推行“ISO”外,工厂还必须有自己内部的“ISO”专业技术人员(可兼职)。这本来是工厂生产老总“亚叔”控制的那部分的事,但不知什么原因想到了我头上(2千年下半年我在开发部),要送我出去接受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并要求考得“ISO”内审员证书回来。工厂出钱让打工仔出去学习考证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我觉得这是工厂给我的一个好处。但去借差旅费时,伟叔才对我说明,如果考不到证书回来,培训费(包括食宿共计三千元)由我个人承担。尽管我爱学习,也不太怕考试,但要把拿回证书与三千元钱挂起勾来,我心里还是“格登”一下,万一要是考砸了,一个月的工资可就全打水漂了。伟叔见我眉头皱了一下,他说,“你如果有想法可以换别人去。”我没再犹豫,干脆地说,“我去。就照您说的办,考不到证算我自费。”

    学习地点是在小城南面的一家宾馆,来自十几个工厂的十几个人(除了我来得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集中在一家宾馆的一间小会议室里,老师首先交待对这种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强行灌输,死记硬背,除此没有捷径可走。接下来,白天老师讲八小时(说是讲课,其实就是拿着“ISO”几百条标准条款反复解读),晚上学员都老老实实趴在桌上做作业到深夜(有人甚至到天亮才完成,拿不到证书算自费几乎工厂老板的统一口径)。培训最后一天(第十天)有另外老师带了试卷来监考,那试卷是十几张纸连着的,看着挺吓人,好在是以判断题及选择题型为主,又都是刚经过死记硬背的内容,我感到答题并不太费劲,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交了卷。但也有学员考试时间过了很久,监考老师也一再催,仍是迟迟不敢交卷,生怕考试过不了关自己赔钱。因为讲课老师说过,前面几期培训就有人考试没有能过关。我也不敢百分之百肯定自己一定能考过关,但觉得自己尽力了,老天不会不保佑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