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天堂那个方向去(13)



    老板起初租牛棚做鞋的时候是算不上叫工厂的,也只能算是个作坊。做出来的鞋都是老板亲自背回香港放到他朋友的店铺去代卖。因起初做的鞋,鞋底与鞋帮结合都是手工上线的,这种手工上线的鞋比大型鞋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鞋穿着舒适,在香港比较好卖,也ting赚钱。老板开始扩充员工加大生产量。

    老板的员工由十几个增加到二十几个又到四十几个,后来就上百了。做鞋的有上百人也得叫小工厂了。这上百人每天做出来的量,单靠老板背回香港去已经卖不了啦。必须要有新的销售渠道,老板又叫上几个贴心的工人在镇区夜市上叫卖,在夜市的买鞋的大都是外地来打工的,鞋的价格高了没人买,价格底了又亏本。他的鞋开始出现积压,之后导致生产难以转动。

    为了不让辛苦办起来的工厂关门,老板停止了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开始接大鞋厂一些零星订单外发加工业务,靠向大厂收点加工费来维持工人生活。这些代加工订单要求是用制鞋流水线生产,否则难以保证质量标准。是否添置流水生产线,这让老板难下决心,一条流水线上二百万,上了流水线如果没有足够的订单保证,那可不再是两三万亏损,就要亏大发了。可如果不上流水线眼下就没有活路可走。

    考虑再三,老板决定冒一次大风险,打算借钱投流水线,或许赌一把就能把现在的小厂做大起来。咬咬牙,把先前背回香港卖鞋赚得钱都拿出来,不够再把自己几个兄弟都拉进来当股东,硬是冒着风险上了一条生产流水线。流水线有了,人手又不够了,接着又扩充工人,就这样被动的一步一步被逼成了一家几百人的工厂。

    要说老板上流水线这一步也是走对了,当时正是美国订单大量流来中国大陆之机,有流水线工厂就得到接美国订单的机会,真得做大起来,而不敢上流水线的鞋作坊基本上都倒闭了。

    设备先进了,工人多了,工厂也早已从牛棚搬进工业厂房里来了(经过几年村里也已开发起来),单靠老板个人头脑也管不过来了。又从香港请了大师傅来帮他管厂,其实香港做鞋的也都是作坊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厂管理。来得大师傅也就是个大工头,跟在工人屁.股后头,看谁做的不如他的意,张口就“丢你老母”(可能是“TaMa的”同一意思)骂过去。总算做出来的鞋质量还过得去,可计划与成本大师傅就没这本事控制了,生产量大了,材料随之用量加大,材料种类也开始繁多。这都不是光靠咋呼能搞定的。生产量大出货量也大,可就是赚不到钱,和白忙活差不多。老板又想到要请懂管理的来管工厂。

    当时(94年前后)台商在这一带的鞋厂多是大型的,管理也有经验。老板就找了台湾人来管工厂。台湾人来了一个班子,把管理权全部过度过去(老板不能再亲自插手)。那时台湾人不把大陆工人放在眼里,认为大陆人又笨又懒,非得实行军队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不行。于是就从早到晚练习排队走操,经常是后半夜吹紧急集合哨,赶工人起来出操跑步,跑到快天光,白天还要接着上流水线,台管站在流水线上非打(拿半成品或工具丢在工人身上)即骂,弄得工人怨声载道。

    之前是香港人较宽松的自收管理模式,在这个厂的工人也自由贯了,突然换成了类“法西斯”模式,这些以农民工为主体组成的车间人群,那受得了这样管束。因此许多工人用消极怠工和不负责任来发泄他们的不满情续,最终结果是交货期和产品质量都严重下降,引来客户投诉不断,差点断了工厂订单。伟叔就是在工厂这样情况下被老板请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