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黑”道,又陷“乌龙”(60)



    

    当时(1998年)在这个深山小县城,“商品房”完全是新事物,人们说不清房子这个“商品”到底是什么概念。这里人们住的要么是单位分配的家属宿舍,要么是私有老宅或老宅基础上搭盖的。虽不能说就没有私人与私人之间的房屋买卖,但这个别的买卖称不上“商品”房概念。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深山小县城,也不再那样闭塞,交通也开始便利,山里人走出去的多了,山外进来的人也多了,山里山外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深入,外面世界精彩的信息不断地被带进山里来,只是还不能意识到本身就可以在这山里创造出自己的精彩来。行动上起步似乎还不到火候,但言语上还是有的许多新东西,木材大市场项目把“市场”“商品房”“商铺”这些新名词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新话题。议论归议论,真要让人们将议论变成行动却很难。

    木材大市场开始启动售房前期宣传推介活动。老沙被分工负责此项工作,他在县城中招聘了五名文化程度稍高一些,又是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女性做销售人员,她们在外打工也不是做房地产销售的,是考虑到过沿海比没有到过的见的世面不一样,素质上自然也就不一样。老沙这个考虑是对的。

    这些新招聘的售楼小姐,(其实她们都有三十岁了),从视觉印象上还是不错的,因见过世面,举止都较得体,谈吐也算优雅。老沙组织她们开会,先分配给每人销售十套(住房、铺面)任务试推销,是否卖出的定义方法为每套先交一千元定金。她们似乎都信心百倍,认为一人卖十套房子的指标并不高,甚至说到自己亲戚朋友们想买房买铺的就不止十户。我参加他们的会议,看她们这样轻松地领了任务,心里当然也是高兴的。可心里对她们这样的轻松却是不着底的。

    果不然,一周后的销售情况汇报会上,她们不像任务布置会上那样趾高气扬了,而是个个表现的垂头丧气。因为她们没有能卖出一套房去,有一人代收了一个铺头的定金也被当事人头一天晚上又要回去了。第一次销售情况汇报会就有两人打招呼辞职不干了。

    木材大市场项目房价定的并不高,住房面积八十平米左右,定价七百二十元平米,一套住房价格是五万八千元左右。商铺面积是二十八平米左右,一套商铺(包括二楼三楼)定价也是五万八左右。当时省城住宅房价已达一千五百元平米,铺面价格更要高许多。尽管房价并不高,可对于一个深山小县城居民来说,要说买房买铺却还不是一句话就能办的。对当地县城居民来说,五六万元可不是小数字。

    山里也不是就没有有钱人。县城里的人自己就说,那些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常年做木材生意的还是很有钱的。开放后在街上做小生意的也是赚了钱的。但要他们把钱拿出来买房却不那么容易。那时人们对住的条件没有讲究,一家五六口人挤在二三十平方米小房子里的比比皆是。至于卫生间抽水马桶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也是很奢侈的想法。就更没有房地产投资概念了,甚至还没有在那里生出这种细胞来。买房顶就是为了自己住。绝对贫穷或者说贫穷心态仍是抑制那里人们对房地产消费需求的根本原因。

    山里人也是聪明好学的,模仿速度也是惊人的。木材大市场不仅把房地产开发概念带进了深山,不仅仅只是让深山小县城的人议论。而是这种经济活动的实践很快让当地一些敏捷的有经济头脑的人有了模仿的对象。一些靠县城边村就在沿河边边角边空地上,在质量安全上没有太多讲究的,三三两两地也搞起“商品房”买卖来。虽然就搞了那么几栋房,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十户,不可能对县城房地产起多大作用,但由于其成本低,销售价格比木材大市场的便宜近三百元平方米(低了百分之四十多),也不办理什么手续,村里收钱,给钱就卖,不办任何证件,更没有纳税这个概念,说起来成不了气候,但还是将购房**吸引过去,而且造成木材大市场在房价上谋取暴利的坏影响。售房变得越加困难了。就连渤也开始怀疑起木材大市场销售定价是否过高来。其实,他是不应该怀疑的,木材大市场基建项目财务是他自己掌控,建造成本与支出都经过他的手。但必须承认,木材大市场项目的工程设计参数有些保守,特别是房屋基础部分。设计人员都是在省城聘用的工程师,他们在房子安全上非常重视,再加上木材大市场建在河滩上,就更加在安全系数上留有余地,这样使建筑物质量得到满足,房屋质量安全在七十年是有保证的。建筑成本本身就比村里盖的房高出二倍去。这在省城房屋售价较高情况下,即使是降点价销售也还是能有利润的,但在这深山小县城,按省城房屋的建筑质量,省城的用材用料成本,而售价与村里搞的房子比拼,比造价还要低了上百元了,这样的买卖没法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