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了店铺,误入“黑”道(5)



    

    在我与贾老板交谈的时间里,隔上十来分钟就会有一个穿西装戴墨镜的保镖,就会进这间办公室里转一圈,他隔着墨镜盯我的脸看二三秒钟,他的镜片很黑,我根本看不到他躲藏在镜片后的眼睛,看着那两片大大的黑镜片,我心里总有些恐惧感觉。这时贾老板就会喝斥他的保镖,“出去,不叫你不要进来。”这个保镖并不答话,朝老板弯弯腰就会退出去。可过一会儿他还是照样进来,一切的动作又重复一遍,老板又喝他出去。为什么这个保镖不听老板的话,不叫他进来他又进来呢,我想这是老板平时早就交待好了的“戏”了。明白了这既是演戏,我也就不再在意那个保镖的进出了。

    对这个公司,这个陌生环境,我的疑问也是非常多的,想法也是稀奇古怪的。最主要的疑问是,不知这个年轻的贾老板他是哪里学来这等本事的,何处受到高人指点呢?以他的年龄来估算,他小学中学年龄应正处在文化大革命后阶段中,也不会单他就受到了政治经济理论方面的良好教育。他这个年龄也不可就在哪里任过经济管理部门要职的。以我经验,三十几岁年龄段的人,如受过高等教育的,或任过要职,或家庭出身值得显摆的,都喜欢把这些底子与关系拿到台面上来抖落一下的。从他的话里没有听到这些,除非他真的成府很深,否则是他真没有这样的背景可依仗。因此可以断定,仅凭他个人的那点经济头脑断然不会想到产权交易这样高级的经营路数上来的。那么,极有可能他就是个“窝罐俚”,从南部沿海地区偷窥了几招回来内地行起骗术来。

    “窝罐俚”源自当地乡下“瓦罐子”俚语变音。后专用于贫贱出身暴发户的蔑称。“窝罐俚”先是被称为“倒爷”,他们原是城镇最低层中靠小摊小贩谋生的人群,改革开放让他们干起了东南西北中倒腾服装家电及日用品的生意,其中一些人很快发了财,成了暴发户,也成了邓小平所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在改革开放前旧体制下,非农业人口大多数还是依赖于国营或大集体企业生存,而不在体制内的非农业人口是很难维持生活的。但社会上总是有大量因各种原因吃不到体制饭的人,他们只能靠一些不被承认的方式胡乱谋生,而小摊小贩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因此最是被人看不起。没想到国家改革开放机遇却使这些原本最低层的群体成了最先受惠者,当体制内的人群还滋滋有味地趴在国营或大集体母体上吸吮那干瘪的奶头时,这些原本就什么单位也依靠不上的人员,却拖着蛇皮袋(化肥袋)南下粤闽或黑道或白道的去打拼了。在中国改革开放“淘金”第一潮中先捞了个盆钵皆满,有了所谓“第一桶金”。当十几二十年之后(1995年至1998年),境内一个什么“金融风暴”刮到南部沿海的时候,这些“窝罐俚”选择了回乡发财。在百分之八十没有出过远门的内地人眼里,这些“下南海”(北方是“闯关东”)回来的人顿时“草鸡变凤凰”,成了最有经济头脑最有胆量的有钱人。在处在“闭目塞听”的内地经济环境中,他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耍弄从海边偷窥来的黑白招数。估计这个贾老板就是个刚入这个行当的玩家子之一了。

    还有,贾老板办公桌的摆放位置,不能就以此说他有病,但至少让人觉得奇怪。通常,老板的桌是正对着门摆放,抬头就能看见进门的人。可是他的办公桌却是隐在橱子后面的,看不到门口,门口当然也看不见办公室里的人。这样摆是风水原因吗?虽然我不懂风水事,但他这样摆法不合常理,又怎能会符合风水讲究呢。让我估计,我会认为他这样摆放是心里想躲避什么,或是害怕什么。至少是不愿让人一眼看见他。他愿不愿意看见人就不能知道。

    这个公司的奇怪事搅得我脑子难以消停下来。给这公司下个“黑道”定义吧,又觉不准确,除了几个保镖,其他人看上去都不像黑道上的人,老板本人也谈不上“黑道”“大佬”的阴险老辣做派。说这儿就是一个正正当当的公司吧,可又时不时,事不事的让人心里感到“发毛”。说害怕吧,又觉得这怕让人觉得滑稽,不伦不类的倒像是模仿“黑道”的一出戏,只是演技拙劣罢了。不过,要明白这可不是艺术舞台上的模仿秀,更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老板的一切经营思路,那可都是真刀实枪的“黑道”套路。恐怕还是搬的沿海“黑道”全套的老戏本子。包括那让我当他面换衫衣在内,怕也是本子中的一出。好,就此打住,也许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臆想。他到底是何方妖怪,再走两天瞧瞧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