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大喜-第3/7页





    顿了顿,王郎中又道:“臣还询问过沿途的一些老牧民,因臣往的乃是大宁,这些兀良哈部的牧民,也对鞑靼汗赞不绝口。陛下,臣位卑,可今次却察觉这鞑靼汗鬼力赤,亦算是雄主,自他篡位为汗之后,收拾人心,养精蓄锐,已成我大明腹心之患。”

    很多时候,使节所承担的职责,还有刺探的功能,这也是为何,王郎中去的时候风风火火,半个多月的功夫便见了鞑靼汗,可回来的时候,却是拖泥带水。

    所以他必须慢吞吞地走访,借此机会,了解一些大漠的情况,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好向朝廷奏报。

    虽然可能朝廷有另外的一些消息渠道,可他们有他们的职责,王郎中有王郎中的职责。

    百官一个个露出忧色。

    心腹大患……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即将要开始了。

    自太祖高皇帝以来,蒙古内部都是内斗不断,而一旦他们团结起来,未来会发生什么,虽难以预料,却也知道,辽东和边镇的许多军民,都要惨遭战争之苦。

    朱棣颔首,他心里自有计较,便道:“卿家颇有苦劳。”

    王中郎此时也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故而连忙道:“臣无功而返,已是惭愧之至,万死。”

    朱棣便一挥手,示意王郎中回班中去。

    待这王郎中回到了班中,便有一人站了出来,却是御史陈佳。

    陈佳朗声道:“陛下,安南侯节制礼部,派出使节,前往鞑靼,这是自取其辱,此番何止是无功而返,简直便是遭受奇耻大辱。鞑靼人起兵,我大明竟还要去媾和,媾和也就罢了,竟还受鞑靼人如此挑衅,臣以为……此事,安南侯该给一个交代。”

    该来的总会来的。

    不过……其实这也早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在大明被人弹劾乃是常态。

    你若是觉得人家跟你有仇,才这样干,那就是想太多了……

    嗯……人家干的就是这份差事。

    张安世厚着脸皮,好像充耳不闻。

    朱棣则道:“当初是朕令张安世节制礼部,唔……是朕的授意。”

    这意思很明显了,议和的事,朕暗示过,张安世才去办的,就别纠缠了。

    这陈佳显然不打算就此罢休,道:“陛下,若这是陛下的心意,臣不胜惶恐。如今鞑靼人杀我边镇军民百姓,陛下竟与之议和,还受此屈辱,陛下啊……我大明百姓,犹如陛下的儿子,哪里有做君父的,与杀子之仇媾和的?”

    顿了顿,他继续道:“何况……臣还听闻,此行安南侯送出了大礼,这些大礼……无一不是天下奇珍,以我中国之珍宝,而贿之以鞑靼,求得一时苟安,这难道也是陛下的意思吗?若如此,如何对得住这边镇的百姓?如何对得住那些含恨而死的军民?”

    朱棣万万没想,这陈佳不去骂张安世了,反而追着他,就是一顿狂喷。

    可朱棣……

    朱棣的老脸抽了抽,最终蹦出一句话来:“你他娘的说的在理,好啦,朕知道啦,以后再也不议和了。”

    陈佳:“……”

    这陈佳,说了这么多,就等着朱棣大怒,狠狠训斥自己,然后自己和朱棣再抬抬杠呢。

    毕竟是御史,而且这事,他完全占理,给自己换一个好名声,其实才是御史的升迁捷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