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2/4页



    让扶桑保持各方势力各怀鬼胎的状态,才是对大明最好的。

    就好比控制尹拉克最好的办法绝不是把萨旦姆干掉,干掉之后你连个谈判的对象都找不到,还得亲自面对遍地的军阀武装,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么,后世米国人在尹拉克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

    为了让江户幕府不至于倒下,大明在谈判的最后阶段,也默许了江户幕府对内对外两套宣传口径的做法,并不去拆穿江户幕府。

    比如,大明军队从已经被血洗成废墟的长州藩、广岛藩,以及北陆的奥州藩、羽州藩、仙台藩撤军时,实际上当然是大明自己不想打了,从泥潭抽身主动后撤,双方也没有发生更多伤亡。

    但大明也允许江户幕府对内宣传时,将这种撤军描绘成“江户幕府领导的英勇扶桑军收复失地,成功击退明军,在扶桑生死存亡的关头保住了国家,防止了丧失更多国土”。

    反正这种宣传只在扶桑国内说说,用的是日语,又不会到国际社会上丢大明的脸、损大明的威望。

    而江户幕府要保这个面子,也不是白保的,大明在撤军时,可是要求江户幕府不能把仇视大明的诸侯分封到这些腾出来的领地上。

    最后,长州藩的地盘,以及广岛藩的一部分,就成了大明走狗、扶桑内女干黑田光之的地盘。黑田光之因为最后投靠郑成功当内应,同时被他坑的岛津光久这些都死绝了,高层死无对证,居然也就让黑田光之成功当了个善终的两面派。

    江户幕府没抓到他任何不当的真凭实据,也用不着惩处他来给扶桑人民交代,再加上大明方面若有若无的外部压力,德川家纲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诸如此类的操作,还有好几处,只是不如黑田光之那么明显、那么典型。

    总而言之,就是大明在终战撤兵时,还在扶桑国内埋了好几颗雷,让江户幕府依然无法对全国如臂使指,暗中对幕府存有戒心的诸侯,依然被继续培植起来。

    这样的扶桑,只要未来没法重新凝聚,就永远对大明没有威胁,人口再恢复也没用。

    ……

    大明与扶桑之间的停战条约,最终在隆武十五年的十月初八签订,大明方面又花了个把月的时间逐步撤军,以及把条约文本渡海送回国内、汇报朝廷。

    到隆武十五年年底时,一切终于全部尘埃落定,该拿的领土已经彻底到手,最多未来一两年还得零敲碎打剿剿匪。

    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自然又是一片振奋,南京城内外焰火齐鸣,君臣同乐。

    虽说庆祝的程度不如当初满清被灭时那么热烈,能让百姓人人感同身受。但实际上也已经比除满清以外其他敌国覆灭时,要更鼓舞人心了——

    究其原因,扶桑国跟大明毕竟是有仇的,这个仇可能比蒙古人还大,因为大明立国之后,蒙古人除了瓦剌那一支以外,其他其实对大明没什么威胁,大部分时候还是大明揍他们。

    而倭寇的祸害,在大明持续了一两百年,也就晚明海禁开放、大明自己的海上力量变强后,倭寇才渐渐式微。对年老的大明子民而言,他们对倭寇之害还是有印象的。

    现在听说倭寇之国被打趴下,产倭寇最多的岛屿被大明血洗占领,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欢欣是实打实的,尤其南方受倭寇祸害比北方更甚,人民对于鄂王爷立主永除倭寇后患的做法,当然绝对支持了。

    在这样的民心基础下,朱树人居于幕后、决定对平倭之战的决定性功臣们大加封赏,阻力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哪怕因为朱树人的生父沉廷扬死后,户部现在由别人管理了,对于赏赐的给付与额度核算有点微词,也没人能阻止朱树人的意志——虽然当时朱树人名义上在丁忧,并没有亲自出面过问任何具体政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