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秘而不宣-第2/4页



他摇头一笑,这么一折腾也睡不着,走出寝宫,在殿前的台阶上坐着,守夜的禁军都有些疑惑,怎得燕王大半夜不睡着呢?

沉寂半响,他突然惊觉,暗想:“恐怕不是做梦,朱儿毕竟将为人母,为了未出世的孩子做打算,这般编排一个子虚乌有的奇事。毕竟哪朝皇帝的出生都是玄之又玄,什么龙盘其母身而生、什么浑身黄赤、什么天降祥瑞之类的。”

想到这里,他嘴角抽搐,心想我这个唯物主义者怎么可能信这玩意儿呢?

倒是又一个更大的难题浮现了起来:立储。

作为一国之君,任何事都不能一意孤行跟偏激,否则就会打破安宁的局面。自古以来立储都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古训。

在这个制度下,即便太子的才能平庸,比不上其他诸子,或者当皇帝的更青睐小的儿子,最终也只能忍痛把皇位传给太子。出生又不是能选择的,要不怎说投胎是门技术活,早生一年是太子,将来是皇帝;晚生一年是皇子,以后当藩王。

《仙木奇缘》

跟罗马的制度就截然相反,罗马帝国是立贤不立长,看似制度完美,毕竟择优者为王,然而这些王子又有哪个会认为自己是差劲的那个呢?

下意识都把自己当成最优秀的王子,群臣也会态度各异,有的认为大王子出众,有的认为二王子诸王最贤,瞬间分裂成对立的各派,导致战乱不休。

中国的嫡长子制度,虽然也经常因为立了太子,仍有小儿子篡位,毕竟天下一人的宝座实在是太诱人了,兄弟残杀的比比皆是,其中着名的篡位者有李世民、朱棣等代表人物。

即便不是由先帝册封为太子而登基,可李世民、朱棣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唐太宗钟爱于四子李泰,明成祖则钟爱最像他的次子朱高煦。即使自己也是次子、庶子出身,即位当上皇帝后,依旧会自觉地遵守“嫡长子制度”,这是中国自西周时期到清朝末年封建王朝划下句号的三千年不变的政治格局。

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在立储一事更加无奈,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是出了名的蠢皇帝,可能就是常说的低能儿,百姓饿得没有米饭吃,司马衷惊讶地问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蠢话来。刘禅降魏入了魏国,沉迷娱乐之间说了句“此间乐,不思蜀”,勉强说得上是昏庸,司马衷之流基本就是智商六十上下徘回的了。

当然,司马炎也有自己的苦衷,虽然儿子是个低能儿,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却自幼聪明,也正是这点给了司马炎不废掉太子的原因。

时值宫中起火,司马炎登楼远望,年仅五岁的司马遹把他拽到暗处,言道:“晚间起火,应当防备刺客等变故,不能让火光照在陛下身上。”

这让司马炎惊喜不已,心想这孩子长大后是祖父晋宣帝司马懿一样的人物啊!太子司马衷虽然智力低,可身体也不是很好,多半要早逝,到时候孙子司马遹为西晋的第三位皇帝,必能把司马家发扬光大。可惜的是,最后死于贾南风之手,没能熬到当皇帝的那一天,晋祚也由此断绝。

关于司马遹值得一提的是,此人的生母是司马炎后宫的才人谢久,因为担心司马衷这个蠢儿子不懂得床第之事,才把才人送给司马衷,手把手教开车。由于贾南风善妒,谢久求武帝送其回宫修养,司马遹在宫中长大到了四五岁,司马衷都不知道有这个儿子的存在。

司马遹究竟是司马衷的儿子,还是司马炎的种,至今仍是一个充满草原味道的故事。毕竟司马遹聪慧到了足以被评价为比肩司马懿的神童,遗传谁的基因很难说。

燕国虽小,可是五脏俱全,也会面临权力交替一事,就说从叔祖父公孙恭、父亲公孙渊,再到他自己,三代人也是互相篡了个遍。

公孙修可不希望自己年迈衰老那一天,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儿子,会在某一日提剑带兵来到王座面前,指着他的咽喉胁迫退位让贤。

“妈的。”

这是公孙修第一次爆出了粗口。

他这个时候才发现,其实穿越者的优势脆弱至极,说白了即使登上燕王,或者今后走了大运气夺得天下,有些趋势也非一人能改变的,更多的是被整个时代裹挟,推着走、卷着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