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真师徒潜伏,贾师徒上线-第2/4页



“这个不急。”贾渊吞云吐雾中平静了下来,烟雾缥缈中眯着眼,教人看不清神色,“你,可愿拜师?”

“当然愿意,小子今日来就是专门拜贾先生为师的。”木小叶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本以为因为前面种种,贾先生今天肯定是要拒绝自己的,要辜负老娘一番努力了。

“我说的拜师,不是入学堂~”贾渊悠悠的说道。这是贾渊一直思考到现在的答案——

一来贾渊此时认定,早慧的木小叶是个好苗子,虽然没能彻底探清这小子的本性,但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清河庄孩子,就此错过对二人都太可惜了。

二来木小叶的干爹温天衢那里需要搞清楚,如果一切正常也就罢了,半道书生实践出真知、妙手偶得神作也是一段佳话;如果有问题,木小叶肯定不能当了温天衢的衣钵传人,而且贾渊也需要通过木小叶去印证这一点。

三来,贾渊必须确保,这里没有随随便便出现其他读书人。这点,事关贾渊还乡所谋之事的关键。

——————

听贾渊这么说,木小叶晓得了。贾渊不是单纯的想让自己入学堂开蒙识字,而是像昨天南林玉那么尊师重道所说的,还要当木小叶的蒙师和业师。

但木小叶陷入了沉默。

能得到贾先生超预期的看重是木家都会高兴的事情。但木小叶现在有自己的担忧——

昨天和干爹说起贾夫子,干爹告诉木小叶完全不用担心,自己老爹木秋亭既给贾奶奶张罗盖房子、又组织挑夫迎贾夫子还乡,贾渊没有理由拒绝这么好的报恩机会。这也是木小叶纠结的地方,贾先生是真的看好自己?还是图报恩情?

同时,现在的木小叶知道,“师徒”是磨灭不去的印记。即使磨灭也是师父“逐出师门”,而不是徒弟“叛出师门”。贾渊是清河乡唯一的夫子没错,是老娘南林玉很是推崇的读书人也没错,但自己终归心里没底,贾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的来说一句话:木小叶和贾渊,不熟!

“先生,小子有一二事不明。还请先生勿怪。”木小叶郑重其事的朝贾渊拱手。贾渊示好收徒,木小叶也不好保持距离,“贾”字去掉以示亲近。

“讲!”贾渊平静的示意木小叶开口发问。毕竟“师徒”之事,握有主动权的自己尚且再三考教才“居心不纯”的开口收徒,早慧的木小叶有些问题要问清楚,也是在贾渊意料之中的。

——————

“先生少小离家,跟随大儒治学数十载,定是大有所得,何故不一展抱负,反而低调还乡?”木小叶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出自己的第一个疑问。好像生怕那个词说错了再引起贾渊的暴走。毕竟,这不算是什么友好的问题。

“在下贾渊,永定府清林人士。这是老夫自年少用到如今的敲门辞。”贾渊深吸了一口艾叶,说出这句话又顿了顿。贾渊心里清楚,这个问题不单单木小叶想知道,估计整个清河庄的人都想知道,只不过只有木小叶有这个机会问出来罢了。

“也是老夫给自己定下的自省辞。开始是为了提醒自己出身偏远就要有后进需倍勇的觉悟;后来略有所成,是为了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儿。

根于草木谓之基,根于禽兽谓之生,根于我等谓之本。

倦鸟归巢自是应有之义、乌鸦反哺方是守本固元。

我这样回答,木小叶你可明白?”

“明白!先生知己源、守己本,方激流勇进、行稳致远。学有所成不忘还乡治学,小子佩服!”这一句是木小叶难得发自肺腑的敬佩。这才是木小叶心中读书人纯粹的一面。也让他想起前世的一种论调:我们接受教育不是为了离开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使家乡不再贫困。

“你明白的并不全面。”即使是对自己的马屁,贾渊驳斥得也很是干脆。

“唯先师知贾渊矣~”贾渊略显感慨的长叹,“老夫姓贾名渊,字潜阳。这字就是先师所赐。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取潜龙勿用,须待时而动之意。现在的贾渊不过是需要潜的时候谨听先师教诲的贾渊。”

这一点却是木小叶没有想到的。也是~一个治学数十载的书痴,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自己追求半生、立言立德的大道而骤然还乡呢。没想到的,还有贾渊的坦诚。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