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



    张帆为什么对祖郎手下的山越兵垂涎三尺呢?因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丹阳‘精’兵的核心基石。。

    丹阳郡与会稽郡接壤,位于会稽郡以北,建制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领17个县,地域大致包括今皖南、苏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带,郡治是宛陵。

    曹‘操’曾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这句评语,使得“丹阳‘精’兵”名垂青史。

    其实丹阳兵在西汉时就已闻名天下。天汉二年(99年)九月,汉武帝令名将李陵率五千‘精’兵出居延,至浚稽山迎战匈奴。匈奴单于召八万多‘精’锐铁骑围攻汉军,竟连遭败绩。单于惊叹道:“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无奈之下打算退兵。

    此时一个汉军叛徒告密说,李陵军箭支将尽,并且没有后援;匈奴这才拼死恶战。汉军伤亡惨重,五千军兵仅四百余人撤回关内。然而此战却令匈奴胆寒。这五千‘精’兵的主力就是丹阳兵,小部分是楚地士兵。

    汉末军阀‘混’战,群雄并起。徐州刺史陶谦是丹阳郡人,徐州管辖兵马五万,而陶谦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老本”:三万丹阳‘精’兵。

    陶谦手下并无大将,就是倚仗着三万子弟兵打败了黄巾军,坐稳徐州。后来曹‘操’三攻徐州而不克,终于领教了丹阳兵的厉害。

    刘备增援陶谦抗曹,而当时刘备的势力极为单薄,陶谦便赠送给他四千丹阳兵;这支‘精’兵成了刘备的“家底”,后跟随刘备转战千里,立下赫赫战功。

    三国东吴政权的建立,丹阳兵居功至伟。孙坚死后数年,其长子孙策“志在立事”,去找袁术要还父亲的旧部;袁术开始并没有将年仅十多岁的孙策放在眼里,多次忽悠孙策。孙策坚持讨要,袁术便让孙策自己去丹阳募兵,他说:“丹阳地,以天下‘精’兵辈出而闻名。”

    孙策深知,要想平定江东,成为一方诸侯,离不开丹阳的兵源和物质,因此必须坚守丹阳这个根据地。周瑜实际接管了丹阳之后,不断派遣“丹阳兵”,以及舟船粮草等供给,支持孙策横扫江东。

    孙策坐大,袁术才知上当,他派遣堂弟袁胤任丹阳郡守,令周尚叔侄回寿‘春’。孙策根本不予理会,他将袁胤逐出,命自己的表弟徐琨为郡守。但孙策顾忌徐琨手握重兵,丹阳又是出‘精’兵之地,颇不放心,便让舅舅吴景复任郡守。可见丹阳这个根据地在孙策心中的重要‘性’。

    孙策发迹之初,主要得益于一人一地,人即周瑜,地为丹阳。正如他自己所说:

    “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而周瑜的“发众及船粮”,就是派遣丹阳兵和输送丹阳的战略物资。东吴的天下,可以说大都是丹阳兵打出来的,从此丹阳在东吴的地位举足轻重,担任丹阳郡守的都是吴主亲信重臣,如程普、太史慈、黄盖、韩当等。

    丹阳兵之所以神勇,是因为丹阳郡是山越人的积聚地,山越民风强悍,骁勇善战,是各方霸主都想招募的重要兵源。但后来山越人或被剿灭,或被安抚出山,渐至被汉人同化,故而在晋代之后“‘精’兵”的光彩不复重现。

    张帆如果能拿下这批素质超一流的兵源,在配合跨时代的训练,必将铸就一支旷世雄师,为他横扫八荒**,最终鼎定天下。

    …………

    泾县,祖郎本寨,一名中年谋士正在和祖郎汇报情报:

    “启禀宗帅,张贼已抵达溧阳县境内,预计六日后进入泾县。”

    祖郎右手手指不停的敲击着座椅旁边的扶手,“他们带了多少人?”

    “回宗帅。大约六千人。”

    祖郎冷冷一笑,“六千人?张帆小儿好生猖獗!区区六千人就敢来攻我城寨?简直好笑!谁人领军啊?”

    “由张帆亲自领军作战,不过随行将领中没有凌‘操’和凌统。据说张帆留下他们父子坚守本寨。”

    祖郎有些意外,“没有凌‘操’?情报能确实吗?”

    “基本可以肯定。”谋士点点头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