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又起幺蛾子



谷雨微微沉默,随即执手笑道:“王兄厚爱,臣弟多谢了。”

    他这个大哥李豫,可比隐太子建成强多了,可以和让皇帝李成器并论。

    虽然李豫觉得自己才能出众,英武不凡,但在两三年的平叛之战当中,并没有展现出多厉害的军事造诣。

    也没有收拢到多少才智之士。

    说实话,在如今的长安朝廷,他要是和皇帝争权,能依靠的除了自己的楚王妃独孤靖瑶之外,还能依靠谁?

    郭子仪和他李豫关系不错,又被皇帝冤枉入狱,难道就会跟着他与皇帝争斗了?

    不可能!

    但如今的齐王李倓可以。

    他手里有听命与他的军队,建立了听命与他的齐王幕府,闻名天下的李白杜甫高适给他写诗吹捧,到了这个局面,其势已成。

    若是还认不清形式,那就会落到一个李建成的下场。

    反倒不如学大爷爷李成器,安安心心的做个亲王,享受人生的同时,还能和一起长大的兄弟保持兄弟情义,那有多好?

    所以李豫第一时间过来表明态度,他见谷雨直爽回答,心中大定,道:“既然如此,明日我便上书,学让皇帝大爷爷,父皇只能顺水推舟,这样你就可以成为太子,一展雄心抱负。”

    “王兄,不着急。”谷雨摇头道:“如今天下初宁,但依旧危机四伏,江淮那边税收过重,需要安抚,河北那边强人太多,需要镇定,还有土地兼并,府兵崩溃,必须用重典处置,臣弟以为,眼下必须在洛阳坐镇几年,待一切政务上了轨道,我再回京。”

    李豫皱眉道:“那也不必非得去洛阳啊,你不在长安,若是有不忍言之事发生,你成了扶苏……”

    谷雨哈哈大笑:‘王兄,只要你相信我,天下百姓相信我,我便不会成为扶苏。’

    李豫重重的点点头:“好,那为兄就全力支持你!”

    “谢王兄成全!”

    兄弟二人秘密结盟,李亨自然被瞒在鼓里。

    几天后,太上皇李隆基从剑南回到长安,父子俩大眼瞪小眼,怨气满满。

    不过说起来李隆基真是体格健壮,都七十多岁的人了,经历了着么多背叛,还长途跋涉这么久,一点都不显衰老。

    不得不说有雄心的人最能认清局面,他主动选择住在兴庆宫。

    这地方是他早年居住过的地方,远离大明宫和太极宫,和老陈陈玄礼、高力士聚在一起,也算老有所陪。

    而谷雨则离开长安,来到洛阳。

    其实凭谷雨目前的势力,在长安也能处理他想处理的事务。

    如同当年李世民一样,人在长安,安排心腹去洛阳经营关东,培养势力,李渊和李建成一点办法也没有。

    但此时不是武德年间,那时候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是李渊、李世民相互妥协的结果。

    而此时大唐建国一百四十年,官员选拔自有体系,很多人你分不清他属于谁的,再加上他又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做起事来,李亨有的是机会给他拖后腿。

    所以还是先做事,安抚地方之后,再行大计。

    回到洛阳之后,谷雨和李泌、刘晏、李岘一起在关东理清户籍,变法改革,推行两税法,废节度使,把门阀的土地也都掀了一个遍。

    一时间,各种暴乱此起彼伏。

    有浙东人袁晁在金山起事,还有淮南人方清在歙州举旗,又有江西人陈庄在江南造反。

    谷雨调兵遣将,强行镇压,并以镇压的名义,强行迁移各地豪强大族,重新推出限田令,重建府兵制。

    同时发展工坊,促进商业,打击贵人垄断田地。

    三年后,关东安宁,海清河晏,赋税大涨,仿佛开元盛世重现。

    再加上李白杜甫高适的诗词传遍天下,李倓“圣王”美名享誉海内。

    不少关东出身的官员开始上书,当封赏齐王。

    连李豫也接连上书。

    李亨于是加封谷雨为总理大将军、太尉、司徒、尚书令,

    加上使持节、侍中、东都大行台尚书令、上柱国,领十二卫大将军这些官职,谷雨的权势已经不亚于尔朱荣、宇文泰和天策上将时期的李世民了。

    虽说谷雨有资格或此殊荣,但李亨本能的不高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