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聋哑学校



    吃完饭离开家门,穿过几条熟悉的街道,以及两侧的筒子楼,就到了店里。

    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可以少奋斗好几年,甚至一步到位,住在筒子楼的人们就显得比较穷了,但他们也能够正常的一日三餐,并且努力的打工,上班。

    山水有相逢,我每天早晨经过此地,时常会听见有人在拉二胡,声音尽显凄凉,有人刷着牙,嘴里起着白沫也仍要吼一段戏,只不过并没有附近聋哑学校的学生吼的厉害,他们的吼,如同鬼哭狼嚎,其中也有女生。

    偶尔我还能看到筒子楼的阳台上挂着的袜子不小心飘在了地面上,被一只好久没吃到骨头的狗给迅速叼走,然后失主匆匆下楼,如果能找到的话,就先和狗理论一番,在对牛弹琴的基础上加上连我也看不懂的手语,要是理论行不通的话,就会硬生生的抢回来,俗称先礼后兵。

    手语分为手指语和手势语,在没有学过手语的人眼里,手语就像暗语一样神秘。

    在手语中,我觉得聋哑学校的园丁们是最敬业的。

    学校里的学生不是盲人,就是聋子和哑巴。而学校里的老师们有的也是聋哑人,他们先天残疾,曾经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他们深知聋哑人的痛楚和成长,为了回馈社会,只有自己成为老师,才能让更多的残疾学生坚强起来,逐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如果是活在古代,教学肯定要困难的多,不过现代还好,比如有人工耳蜗,可以为听障儿童提供帮助,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比较困难,说话结巴,发音不清都是常有的事。

    对于聋哑人来说,能和正常人一样说普通话已经很难了,更不要说什么唱歌唱戏了,但说真的,他们在操场打篮球的样子比我还帅,那挥洒的汗水和青春,让我心潮澎湃。

    起初我想要进学校是不能进的,门卫大叔拦着我,说闲杂人等不让进。如果我是一个有钱人,那么我完全可以说无条件赠送学校几百张碟做公益,但可惜我不是,我不能亏本,我只能说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学校,让这里的学生也感受一下戏曲,增添一份兴趣。

    最后校方没有同意,老师们私底下同意了,然后买了一些,很快老师们就有反馈,说这些同学都不喜欢听戏,还是情歌比较好听,所以想把买来的碟一并退给我。

    这让我有点垂头丧气,心想干这行确实不容易啊。

    一个星期后,又有老师反应,有一个外号蛋蛋的女同学特别喜欢听戏,希望还能听很多的戏。老师还给了我一张信封,说是蛋蛋写给我的,我拆开一看,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开字,开字的上中央,画着两个半弯的弧形,如同眉毛。开字的下中央,画着一个心形,如同嘴巴。

    整体看起来很有爱,说明她听戏很开心。虽然信封上面写的字有点别扭,但也能够看到她很认真的写了,一笔一划都是那么的有力。

    我就特意给她精挑细选了几张戏曲专辑准备送给她,同时也在信封上附了一句话:我蛋加油。

    多年以后,我蛋没有成为像贝多芬一样的失聪音乐家,但她依旧热爱戏曲,还时常给我写剧本,我都会不留余地的唱给她听。

    我把蛋蛋喜欢戏曲的事情告诉了妹子,妹子很是吃惊:聋子也可以听戏?

    “亏你还上过学,这你都不知道,太让我伤心了。”我捂住嘴巴,尽量不让自己哭出来,顺便来了一段b-box,如果这个时候再来一段太空漫步,就更好了,可惜我不会。

    b-boxs类似于古代的口技,区别在于,口技单指用嘴齿唇喉鼻表现出来的技巧声音,而b-box是一种说唱形式,在技巧当中又富有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善于鸡鸣的人拜于孟尝君门下,其他的门客都看不起他,认为口技是旁门邪道,下三滥的伎俩,根本不算什么真本事,但他后来却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孟尝君成功脱险,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课本中学过的文言文《口技》,就足以说明口技高超之人,会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口技和戏曲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未尝不可的尝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