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币制改革-第2/2页





    先抛开这件事后,徐光启请李之藻帮助设计铸币章程,自己设计收税事宜,至于银行的章程,还需要与传教士商量,还要与懂钱庄的人商量,然后才能开始制订。

    李之藻本身就对算术有兴趣,和利玛窦合作编译了中国最早的西方算术译著《同文算指》、《新算法书》,所以铸币章程的制订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所以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何况,等到太孙殿下真的上位,那这些事可都是功劳呀。

    徐光启告辞回家,家人递上一封信,是澳门送来的。信是金尼阁修士写来的,他提出既然太孙殿下对传教有兴趣,那可否请殿下邀请新来的传教士来京师视察,当然,旅费自理,只用殿下名义即可。

    第二天徐光启将信呈给朱啸启,朱啸启想了一下,这是个好事,于是要他回信,主要表明这几个意思:一是朝廷要买大量的红夷大炮,指明是要重达千斤的火炮,或者新式的佛郎机炮亦可;二是上次说的精通远望之镜和大炮制造的教士要带好这方面的资料,另外尽可能地携带泰西书籍并翻译人员;三是如钟表匠及造币机的资料和工匠已到,则一定要随着教士一起来北京。至于买火炮的钱,到了京师就会给付。如果殿下满意,可以支持教士在京师中建造教堂,并允许在王公大臣中传教。

    徐光启心里又犯起了嘀咕,这事殿下可以作主吗?后面两条倒是没有什么事,邀请的名义也不重要,但是买大炮这事可不是小事。犹豫半天后,他提了出来:“殿下,这购买火炮,恐怕不大好吧。”朱啸启想了一下,觉得也是,不过火炮运到北京时自己应该已经上位了,到那时一切好说,只是现在的名义如何说才好呢?总不能说太孙殿下想打猎吧。

    “那好,第一条不要说购买火炮,而是说要他们铸造更多火炮,等有了一定数量之后再卖给我们,其它两个条件照旧吧。”迟几个月的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建奴想吃炮弹,机会应该多的是。

    “另处,一定要强调第三点,造币机的重要性,只怕还在火炮之上。要让他们觉得,如果有造币机,我们会给他们更多帮助。”他觉得,造币机的原理应该也可以用在其它机械上,全用手工打造火铳实在太慢,而且精度太差,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