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施粥



返回到了自己的营帐里面,大多数人,都是在辗转反侧之中,艰难等到了黎明的到来。

只有马怜儿他们,对于这些血腥的场面,已经司空见惯,踏踏实实地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清晨,他们到八点多钟,才重新出发。

钱莫森等人,昨天晚上睡得并不安稳。

秦时明能看到,他们每个人都顶着熊猫眼。

只有马怜儿和张小刀几人,各个都是神采奕奕,气色饱满。

车队继续向前,一直走到中午,才来到一处长江边上的小镇。

镇子上,已经有不少难民落脚。

不过,大多数的难民,没有钱在这镇子上就餐,只能在镇子旁边,用自身携带的炊具,煮出来一碗米汤来喝。

将窗帘合上,秦时明便叹息了一声。

在旁边的马怜儿看出了他的心思,便道:“怎么,你心疼那些难民?”

“是啊。”秦时明并不否认道,“一场战争下来,有多少百姓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又有多少人,死在半路上,客死他乡啊。”

张小刀说道:“要我说啊,还是这该死的小鬼子。等到把小鬼子打跑了,那就太平了。”

可是他说出来这话,旁边的方正涵便摇头道:“小鬼子来之前,咱们这里也不太平啊。

中原大战,死了多少军人,又死了多少百姓呢?”

鲁汉点头道:“对,俺就是河南逃难,跑到南方的。被抓了壮丁,这才参了军。

到现在····俺还不知道俺老娘的死活呢。”

他说着,就将下巴,抵在了自己的膝盖上,看上去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

宋韵灵此时道:“那什么时候,才是太平时候啊。”

“等到这场战争结束,再有一场大战,可能就会太平不少了。”

秦时明说道。

“再有一场大战····”

方正涵若有所思地念叨着,似乎有所明悟,看向秦时明的目光,也变得更是钦佩。

车队在小镇的镇口处停了下来。

冯云辉带着一些仆人,去镇子里面采购一些物资。

此时,他们距离武汉已经不远了,最多再有一天时间,就能进抵武汉城。

从马车上下来,秦时明的目光,再次落到了那些难民的身上。

他看了旁边的马怜儿一眼道:“马怜儿,你说,我们在这里搭建一个粥棚如何?”

“粥棚?可是···我们缺少东西啊。”

“不,一点儿都不缺。你帮把手就行了。”秦时明说道。

“那好,我反正没有任何意见。”

马怜儿说着,就用好奇的目光,看向秦时明。

此时,秦时明又跑到钱莫森那里,低声和他交谈了一番。

在马车里面的钱莫森连连点头,随后秦时明便招呼了他手下的七八个仆人,开始七手八脚地将一些炊具,从马车上卸下来。

至于灶台,只需要用几块大石头垒砌起来,下面放上木柴,上面能够放锅就行。

很快,他们便将两口大锅搭建了起来。

不过,这显然还不够。

秦时明又从自己的系统仓库里面,取出来了三口大锅,还有几袋子大米。

将大锅填满水,再把大米放入其中。

秦时明变戏法一样,拿着铜锣,敲打着道:“来咯来咯,所有人都听着,好好在这里排着队,一会儿你们有粥喝。”

那些如同是行尸走肉一般的难民,像是树獭一般,慢悠悠地转过头去,看向站在粥棚下方的秦时明。

大锅里面的白米,比秦时明的这样一番话,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看到这些大米,这些难民那憔悴无神的眼睛里,顿时绽放出光芒来。

他们一哄而上,便将粥棚围了起来。

秦时明大喊道:“大家都排好队,让老人和孩子,还有孕妇先来。大老爷们儿的都往后稍稍。”

在张小刀等人的大吼之下,混乱无序的难民队伍,总算是有了一些秩序。

他们开始在秦时明的吆喝之下,排成了几条长队。

每一个人都不时探出头来,看向那大锅里面的米饭,心中祈祷着,一定有自己一碗米饭吃。

马怜儿和宋韵灵他们,都在灶台的下面,将一根根木柴,塞到灶台里面。

熊熊燃烧的火焰,让铁锅内的水慢慢沸腾,搅动着里面的大米,也在不停地翻腾着白花花的身体。

大米的香气,通过锅盖边缘的缝隙溢出,奔走在每一个人的味蕾上。

那些难民们,下意识地便闭上眼睛,吸动自己的鼻子,贪婪地让那些香气,进入自己的肚子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