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方修的规划-第2/4页



  读过中学历史,都知道发行纸币意义重大。

  别的不说,当初开琉璃大会的时候,交易的最大阻碍,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等价交换物。

  在诸国全都流通的等价交换物只有一种——银子。

  无论是到哪个国家,银子都是最硬的货币。

  问题是,银子携带并不方便,交易更不方便。

  商铺里购买商品倒还好,每一家商铺都有专门的剪刀,专门的银秤。

  秤完以后,用剪刀将银子剪开,留下应付的一部分,剩余的返还。

  离开了商铺,用现银交易就变得十分麻烦。

  除此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一锭完整的银子,用着用着就会变成碎银,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银屑。

  民间有的时候会将碎银和银屑重新熔炼成银锭,这个过程必定会有损耗,若是改用纸币交易,这部分的损耗就可以减少。

  其实。

  各国如今已经有了纸币的雏形,就是银票。

  但无论是乾国,还是燕国,吴国,周国,银票都并非是官方的货币。

  只是一些富商,为了便于交易,以自身的信誉为担保,捣鼓出的玩意。

  不同的商铺,发行的银票不同,兑换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富商都会恪守信用,只要是画押过的银票,随时都能兑换成银子。

  但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

  总归会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家伙,恶意欺诈,在滥发银票之后闭门不出,携款逃跑。

  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银票”无法兑现。

  这个时候,手里的银票就成了一张废纸,只能自认倒霉。

  方修发行纸币,是用大乾朝廷的信誉作为担保,短时间内流通开来,问题不大。

  关键在于,怎么让纸币长久的存在下去,而不是像大明宝钞一样,没几十年就沦为废纸。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这段时间,方修也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

  知道大明宝钞的购买力之所以下降的如此之快,主要是四个原因。

  一是不控制发行量,无限制滥发。

  二是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发行纸币的制度。

  三是大明宝钞只是依赖朝廷的信用为基础,但没有建立准备金制度。

  四是伪钞充斥其间,破坏了货币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

  吸取这四个教训,大乾发行的纸币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至于具体如何做。

  方修还需要时间去思考。

  当然就目前而言,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就是发行纸币,需要囤积有大量的金银铜,作为准备金。

  当然,用粮食作为准备金,同样可行。

  思虑再三。

  方修还是决定囤积金银铜等金属。

  乾国的士绅和商贾其实还有不少的贵重金属,但这几个月,方修从他们的手里薅了不少羊毛。

  要是再薅下去,难免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正是攻伐周国的关键时候,方修不希望看见自家后院着火。

  思来想去,还是只能委屈一下周国境内的那些士绅豪强。

  一念至此,方修也不再犹豫,回到了府上以后,提笔写信。

  七日后。

  已经攻下十余座城池,控制住整个周国南部的白起,收到了方修的信件。

  春夜微凉,风柔柔地吹拂而来,携来一股清新的花草气息。

  营帐中的白起,看着铺在案台上的舆图,目光专注。

  这个时候。

  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是亲卫的声音响起。

  “将军,京城来信。”

  原先眉头微蹙的白起,听见“京城来信”四个字,表情立刻发生了变化,语气带着一些急促,道:“呈上来。”

  “是!”

  亲卫走进营帐,双手呈上信件。

  白起拿过来以后,自上而下仔细的浏览,目光专注,似乎是怕错过哪一句细节。

  看到了末尾。

  白起不知想到了什么,表情竟有一些怅然。

  遥想当年,领兵讨伐赵国之时,他同样身处营帐,同样收到了从京城传来的消息,至此讨伐之路画上重点。

  如今,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