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盛举



    寂然之夜,月朗星空,碧落主峰徐徐清风缭绕。此上虽有万众汇聚,却安静至极,针落有声,唯有道音茫茫,广布天地,通彻人心。

    道论起始,便以“天人合一”为论点初讲,主论者为唐易。最初框架是由其人构建而成,于情于理,此番安排倒是不算突兀,故此也无人提出异议。

    唐易每每论叙几处关结之后,便止语不言。此时或是林立可,或是沈奕等其余五位宗师相辅佐证,亦为延伸释义。

    道义苍茫广博,疑难复杂之多实是难以想象,即便得成九转绝顶的宗师人物,亦不能穷究天人变化。唐易又非道祖、佛陀那般超脱天地的大神通者,自不能以一人之力将此种广义之论顾及周全。再者讲玄谈道又是长久之事,必定极为耗费心神,中途停歇亦是让其休整,恢复心力。

    ……

    玄音袅袅,不绝于耳,层层入念,阵阵入心,主讲者条理清晰,脉络有序,由浅入深而言,自是令人通晓畅达,憬然有悟。辅解者旁征博引,环环相扣,细细解说之下,又能联它而通感。

    在场群修,有初生气感之后辈末学,有得成还丹之宗师高人,修道至今,难免会有诸多不明之处,或为浅显,或为疑难。

    闻听唐易所言所述,皆能从中寻得相符自身之症结,依其所论所讲,亦感惬心贵当,颇有些顿悟茅塞之心悦。复听其余宗师之评释,与前者相互印证,更是豁然开朗,悠然贯通!

    无论境界高低,无论修行深浅,此番听讲,皆如聆天音,如饮甘醇,不觉沉醉,不觉明心……

    ……

    ……

    “天人合一”论述只为初初之讲,于大义广面叙毕,诸多细枝末节仍未尽言。即便仅是如此,却也耗费了月余时光,然后续内容甚多,若一一详解,怕非数年不可终结。再者仅仅三月时光,纵然五位绝顶宗师与唐易学究天人,此番理论也未曾璞至尽善尽美,是故也只得日后集结天下同道细究研论,再为广播道门。现下不过是阐述说明,以求修士达成共识,统成道论。

    “天人合一”言毕,诸人又稍作歇息。

    碧落弟子赶忙奉上鲜果清水,只是还丹筑基境界的修士皆不需要,这些顶多满足一番口腹之欲,有此功夫倒不如认真揣摩揣摩唐易之论述详意,是故这些也只有练气弟子享用,以免论道之时因饥饿而不得凝神。

    ……

    ……

    茂茂巨树之上,六人盘坐歇息,皆有畅快之感。

    “道友妙论!”沈奕玉扇轻抚,状若随意,却真心赞之。

    这番宏言广论,唐易能如此贯透彻言,张弛有度,无甚疏漏之处,着实令人佩服!

    “道兄过奖。”唐易笑言,他倒真不觉自身有何值得夸功,不过是尽力尽心而已。

    “非是过奖,唐兄太过自谦了。”林立可一旁笑而接语。

    越是交往,林立可便对唐易愈加重视,即便抛开其与程孝先之战不谈,单单底蕴道论,绝不亚于在场任何修士,甚至某些方面更是卓乎不群!

    其余几位虽未发声,亦不由心服首肯。

    “若无诸位相助,在下也不得如此尽兴畅言。”唐易拱手施礼,很是感谢。此次言论,又将所学梳理一番,这种绝佳时机,确实千载难逢。

    “若非道友提言,吾等也无此机缘,若能统成道论,道友乃居功至伟!”玉凌子道。

    经此一事,他对唐易亦是万分推崇。

    “道兄捧煞我也!”唐易推辞道。

    一时间众人皆不由大笑。

    “只怕佛门此次要有些惶惶了。”柳瑶依莺声轻语,似是无意间瞥向西边一密林之处。

    那密林幽深寂静,隐隐有些广法浩荡,正是一众佛门之人聚集之地。

    “惶惶不安,不知是否,心有不甘断然是真。”程孝先淡淡而言。

    自论道之始,这些人就于那边集聚,认真程度并不亚于道门修士,居心何在自然瞒不过诸人,但他们怕是也无隐瞒之意,堂堂正正倒也显出几分磊落。

    “不甘又能如何。”林立可笑道。

    说到底佛道之争比拼至最终,还是要看各家实力,若因不甘便能成事,怕也不会纠缠至今而不得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