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神妙



    “阿弥陀佛。”安人心神的妙音再次回荡于众僧神念之中,飘飘然然,似如天际之远,半点也把握不住轨迹源头,却恰巧抵消了智念、智清生出的几丝杂意,二人心神亦不禁随之平和安然。其余沙弥更是瞬时生出万分适宜,仿若得见真佛,如登极乐,欣欣满足,再无其它愿景。

    智觉有一种独特苍茫的气质,正如他的眼眸平静幽深,其中似乎蕴藏了种种玄妙智慧,如同流动的星辉灿然。若与他对视,或许瞬间便被吸引入神。

    智念、智清不由叹服,智觉师兄佛法愈发高深。即便以自身意志之坚定,居然亦在瞬时之间,不自觉中便被影响些许。适才心神波动,戚戚之感如此明显,便是因其浸染缘故。

    此影响虽是因智觉功法特性无意散发所导致,并无何恶意,但也着实太过可怖。

    佛门妙法,本就以感化之术居多,智觉持修的更是以此为主,往往不经意间,便将他人陶染,与玄音宗功法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同为还丹,同为九转,相较还是有所差距,这种差距仿佛眇乎小哉,微乎其微,然正是这微微一点,又似天差地别,无可触及。

    二人身为住持,虽明了智觉所言乃是正理,却也不及他那般洒脱,毕竟诸多门下弟子还需照拂,总也躲不过种种繁杂事务。

    智觉出身并非佛门高寺,但跟脚极深,他是智念、智清的师兄,也是天下间所有“智”字辈的师兄。他的师尊慧法,亦是天下间“慧”字辈的师兄,不知是从何时起,这一脉,便一直被同辈僧众尊为师兄。

    此脉传承皆很神秘,迄今为止,即便同为佛门中人,也不甚清楚,只知每代皆有传人入世,每一代中,仅有一人行走天下。智觉出现世间后,其师尊便再未显现,不知是已然圆寂,还是尚在持修。

    即便道途未曾断绝,还丹、龙华也是众多修士仰望的存在。更何况此世中,能成还丹或登龙华,是大多修士毕生之愿。

    无论何地,成就陆地真仙之正法,自是难得至极。虽是太玄仙门对神通妙术不算太过重视,但对道韵功法却极为上心,万万不愿流传外露。

    更别说其它小门小派,若有一功法能至还丹,足以做镇派之用。但不同之人适应功法亦是不同,即便有些修士拜入门派之中有证得还丹的功法,亦未必合适自己,修行起来更是事倍功半,若真如此,即便功法能通元神亦无太大用处,或许还丹亦是无望,更何谈其它。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能有的选择并不算多,或因一步踏错,便误了终身道途。

    有些灵慧佛修,则把主意打到此脉头上,说不得机缘巧合,资质正适其传承妙法,能被收入门内,得证龙华,但任你天资悟性不凡,也是无用,直至今日无人成功,更无见过其脉行走收徒,甚至连几句指点也无人获得。然而却一直传承至今,从未断绝,每代传人,现世之时,皆是龙华巅峰的境界,佛法神通惊人惊世,冠绝同辈。

    智觉这一辈,凭借历代之势,加之自身实力,天然便拥有赫赫威名。据说其未曾出手,只以妙言相感,便降服一位还丹大妖。但智觉行事低调,从不宣扬,故此也未得证实。

    不过天下公认的是,其人定然深不可测。甚至有人拿他与程孝先相提并论,这种传言,虽有些夸大其词,却有一定的市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夸大本身就是一种认同。

    此脉历代传人现世之后,面容皆是愈发年轻,故此也有传闻,说是其传承功法很是玄妙。

    初修之时极为艰难,耗费生机无数,及至六识,需得百年,更如同垂垂老朽一般褶皱满面。得登龙华时,生机便恢复如青青壮年,及至龙华巅峰则如少年,日后每精进一步,生机便愈显年轻,及至幼婴,便是坐化之时。

    传闻也只是传闻,不知所起,不知所实,毕竟从未目睹行走坐化。但可确定一点,肉身愈显年轻,实力愈是强大。然智觉显世时便这般,如同总角稚童,历代之中也是少见。

    ……

    此时的唐易,隔绝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屏蔽了世间的喧闹繁华,将一切外念抛之脑后,全身心投入论辩之中。只觉百年修行所得,今朝一吐而快,着实兴奋异常,只是酣畅淋漓的同时,却也颇感疲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