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节 先斩后奏



    在英国工业发展初期,他们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可谓煞费苦心,甚至有时候丧尽天良。

    自由贸易理论是没错的,确实可以提高整个世界的经济水平,可问题是这个世界他不是一体的,他是由无数个互相之间激烈竞争的民族、世界组成的,在生存空间问题上,往往是零和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占了北美洲,印第安人就必须失去土地,西班牙人占了南美,印加人就必须灭亡。

    自由贸易理论可不是亚当斯密一个人提出来的,在他之前一百多中,甚至整个欧洲历史上,不断的有学者反复提出这种观点。

    亨利.马丁早在1701年就在用比较劳动成本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了。

    艾萨克.杰维斯在1720年,推导出普遍自由贸易的结论。

    但他们默默无名,在英国无人关心,也只有一些学者和经济学爱好者热衷于读他们的理论,政府根本置之不理。

    非但如此,政府还一次又一次更严厉的制定贸易保护政策,打击任何跟英国竞争的国家和产业。

    长期执行航海法令,导致荷兰海运业一步步萎缩,最后不得不将海运业转移到了英国。

    马丁提出自由贸易论的1701年,英国开始执行一项纺织品进口禁令:“由波斯、中国,或者东印度制造的所有经加工的丝品、罗缎及其制品、与丝或草本物混纺品,所有上述地区上色、印染的软棉布,已经或者将要进口至本王国,均不得穿着。”

    杰维斯呼吁全面自由贸易的时候,英国出台的法律规定:“不管任何人,不论任何衣着或服饰中,凡使用或穿戴任何上色、印染的软棉布,在英国均属违法行为。”

    这个时代,英国的工业化已经开始,可是机器制品早期还无法跟手工产品相竞争,因为机器此时极为昂贵,而印度和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十分低廉,在英国机器竞争不过印度和中国女工的汗水的时候,英国人不惜断绝这些女工的辛苦劳动权力。

    中国算是幸运的,印度在这个世纪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发现印度手工棉布始终在英国大行其道,廉价的印度女工胆敢用紧紧能够糊口的工资,跟英国的机器制品竞争,于是他们愤怒的在印度不断的提高纺织品的税率,对英国本土的机器纺织业却不断的减税。

    这时候一些印度商人也开始从英国引入织布机,用与英国一样的技术生产棉布,与英国人争夺市场。

    比如一位名叫达瓦的孟买棉花商人,在将印度棉花运往欧美的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他不满足于做原材料贸易总想着生产。

    在达瓦这样的人的努力下,印度纺织业突飞猛进,毕竟低廉的人工,加上丰富的原料,以及依附于英国的世界贸易体系,让他们太适合发展工业了。

    结果就是印度机械纺织业的大爆发,印度本土对棉花的需求量也翻了几番。印度纺织企业不仅能满足本土市场,也有能力出口。

    虽然与英国相比还很弱小,印度纺织厂每年消耗的棉花数量仅是英国纺织厂的7%,但英国人还是不能接受,通过法案规定印度对英国进口纱线免征关税,而对印度纺织品征收高额保护关税。

    最终不但打垮了印度的传统产业,而且将印度人购买英国机器,已经开始机械化的进程,也彻底打断了。

    其实也幸亏是英国统治印度,否则印度工业革命很可能在英国工业文化的推动下,提前一百多年成功。

    美国人如果不独立于英国,恐怕也不会迎来后来的辉煌,要知道在殖民地时代,他们除了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发展出了造船和钢铁制品等两个产业外,其他工业领域一片空白。

    相比英国人对印度做的事情,中国人确实应该庆幸,庆幸没有被彻底殖民。当然也有人惋惜没有被白人国家殖民的,这种人移民印度一定会幸福的!

    但中国人也只局限于庆幸,英国人没有能力,也不想支付高昂的成本在中国建立统治,毕竟他们发现统治中国人比统治印度人难的多了,但他们成功的逼迫清政府将关税降低到了百分之五的水平,这个水平比倡导自由贸易的英国关税还低,至少英国的平均税率,还有百分之十二到十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