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点五章:秋狩-第2/3页





    “两位亦一同前往”赵弘润一脸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倒不是说他看不起这两位垂拱殿的中书大臣,事实上,这两位的品秩可不比六部尚书逊色,赵弘润只是纳闷,蔺玉阳与虞子启都是文官,怎么会在狩猎的队伍中呢

    好在蔺玉阳与虞子启二人早就熟悉了这位肃王殿下,对他这句谈不上怎么礼貌的话不以为意,笑着解释道:“陛下仁厚,特允我二人随同队伍一道出城散散心。”

    “原来如此。”赵弘润恍然大悟,心说怪不得这两位一身便服,也未带着什么用于狩猎的弓弩,原来是纯粹来当看客的。

    “话说,怎么不见冯大人”赵弘润好奇地张望着,因为他发现中书右丞冯玉似乎并未与蔺玉阳、虞子启二人同行。

    听闻此言,蔺玉阳与虞子启对视一眼,颇有些诡异地笑了笑。

    旋即,虞子启嘿嘿笑道:“总得留个人在垂拱殿嘛,冯大人深明大义,主动留下”

    啊啊,赤果果的欺负新人啊

    赵弘润眼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可能是注意到赵弘润怪异的眼神,蔺玉阳咳嗽一声,讪讪说道:“这是传统啊,殿下,下官与子启,都是这么过来的。”

    的确,欺负新人、不,应该是教新人规矩做人,这是官途上司空见惯的事,无可厚非。

    毕竟魏国对资历是非常讲究的,打个比方说,哪怕中书左丞虞子启其实品秩与中书右丞冯玉平级,但不可否认虞子启就是冯玉的前辈,冯玉必须给予虞子启足够的尊重。

    这种风俗,在工部以及冶造局这种官风严谨的部府与司署,尤其普遍。

    比如冶造局的局丞王甫,他因为在冶造局的资历仅仅八年,因此他在面对资历超过二十年的郎官陈宕时,并不好随意呵斥,毕竟从某种角度而言,陈宕是王甫的前辈。

    寒暄着,三人策马缓缓跟着队伍向前进发。

    期间,虞子启好奇问道:“似乎庆王殿下并不在队伍中”

    “唔。”赵弘润点了点头,小声补充道:“本王的三伯南梁王也不在。”

    的确,这件发现赵弘润早已反复证实过,他的三伯南梁王赵元佐,以及他五王兄庆王弘信,皆不在这次出城狩猎的队伍当中。

    倘若赵弘润没猜错的话,这两位应该还在大梁城的东南的禹水营,训练那支新军。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注:关于新军的人数bug,前几章是我算错了,实在不好意思。在此改为:从大魏境内的县城,按县城大小抽调一百人至三百人,凑足五万之数。

    而蔺玉阳与虞子启皆是垂拱殿的中书大臣,自然也明白南梁王赵元佐与庆王赵弘信为何不在这次外出的狩猎队伍中,了然于胸地点了点头。

    “说起来”

    期间,赵弘润指了指队伍中的一些人,小声询问道:“两位大人,那些是什么人本王看着好是眼生。”

    蔺玉阳与虞子启回头瞧了几眼,这才告诉赵弘润,那些是大梁城内与皇室沾亲带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皇亲国戚。

    “那么多人”赵弘润闻言惊愕道,毕竟他以往并不是很关注那些人,以至于,感觉那些人仿佛凭空跳出来似的,让他感觉十分突兀。

    而这时,虞子启面带着几分讥讽,小声对赵弘润补充道:“更多的嘛,则是为了沾几分皇气而来”

    沾几分皇气这是什么说法

    赵弘润感觉有些莫名其妙,直到虞子启有意无意地指了指魏天子的龙辇,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是希望能在魏天子这边得到些什么恩赐、好处的投机者不,是世族。

    三人聊了片刻,这时,赵弘润的六王叔赵元俼带着他那些宗卫们从队伍的后头赶来上来。

    见此,蔺玉阳与虞子启很识相地借故离去了。

    望着蔺玉阳与虞子启二人的背景,赵元俼略有些意外地调侃道:“弘润,你的人脉了得啊,就连垂拱殿的中书大臣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