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六七月【二合一】-第2/4页





    而卫国的军队,虽然远远不如韩国军队,但对于成军不久的东军而言,亦是极大的威胁。

    “你说的不错。”

    听了夏育的话,卫瑜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没有自大到认为麾下军队能够击败西军——那可是他卫国的正规军!

    而在这时,有士卒进帐来禀报道:“西边的军队,有人送来了这封书信,说是交给公子您。”

    卫公子瑜接过书信看了一眼落款,却见面写着「檀渊侯」三个字。

    轻吸一口气,他喃喃说道:“檀渊侯卫振……”

    檀渊侯卫振,乃是受封檀渊的邑侯,同时也是执掌檀渊军的卫氏王贵,此人即是卫王费的堂弟,也是卫公子瑜的堂叔,在卫国颇有威望,且口碑不坏。

    不过话说回来,卫国的卫氏王族,其实性格普遍温良,几乎没有凶暴、残忍的王贵子弟——像卫王费那样,你可以说他昏昧平庸,是个昏君,但你不能说他是个暴君,因为他在位期间,也并未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至少,若跟楚国那些将平民视为草芥的贵族起来,卫国的贵族,简直是谦谦君子的典范。

    这大概是卫国的本地化导致——卫国、宋国,包括梁国,这几个国家曾是「仁义士侠」思想的发源地,所谓的「仁义士侠」,即是指忠诚、抱不平等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士为知己者死」等等,皆归入这个范畴。

    正是这个原因,至今卫国有许多抱持着仁侠精神的游侠,他们锄强扶弱、劫富济贫,虽双手沾满鲜血却也无愧于良心,甚至于在国家需要他们时,义不容辞地投身于卫公子瑜麾下,哪怕战死沙场亦毫无后悔。

    宋郡的北亳军,之前为何得到宋郡境内大多数宋民以及贵族的暗支持?事实亦有这方面的原因。

    拆开书信瞅了两眼,公子卫瑜先是眉头微皱,但随后,双眉则逐渐舒展开来。

    原来,檀渊侯卫振的这封书信,是希望劝说他卫瑜‘迷途知返’,命麾下军卒放弃抵抗,跟随其前往濮阳,当面向卫王费告罪。

    虽然卫瑜不太喜欢檀渊侯卫振在信那仿佛控诉、斥责般的语气,但他也能感觉到,檀渊侯卫振对他并无太大的恶意——这位君侯,也是希望能化解这场内乱。

    檀渊侯卫振的这份冷静与理智,让卫瑜颇感侥幸,他最担心是对面的统兵将领不分青红皂白下令进攻,逼得他不得不给予还击。

    而他并不希望发生那样的情况,毕竟双方皆是卫人。

    因此,卫瑜亦亲笔写了一封信,将他对这个国家的期待,以及他父王卫费的种种不当举措,皆清清楚楚写在信,派人送到檀渊侯卫振手。

    正如卫瑜所猜测的那样,檀渊侯卫振亦不希望爆发这场内战,因此他才会在率军抵达马陵一带之后,立刻亲笔写书给卫公子瑜这个侄子,劝说卫瑜悬崖勒马。

    但显然,卫瑜并不会听从檀渊侯卫振的劝告,毕竟他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他只是被逼无奈而已。

    当晚,檀渊侯卫振便收到了公子卫瑜的回信,在看罢了信的内容后,他不禁感觉有些头疼。

    要知道此番,他是受卫王费的命令,前来阻击公子卫瑜,目的是击败卫瑜,将后者抓捕到王都问罪。

    至于罪名,无非是「忤逆乱国」。

    忤逆,即是指卫瑜不听从其父王卫费的话,这在注重孝道的年代,绝对是「不忠」一个级别的罪行;而乱国,则是指卫瑜近些年的种种行为与举措,严重影响到了卫国。

    按理来说,错应当在于公子卫瑜,但当亲眼看到公子卫瑜亲笔所写的那封书信后,檀渊侯卫振难免犹豫了,因为他觉得,卫瑜在信所写的那些很诚恳,很有道理——至少在他看来,卫瑜确实要其父卫费贤良许多。

    那么问题来了:他应该站在那边?究竟是站在他卫国的君主卫费这边,还是应该站在公子卫瑜这边?

    檀渊侯卫振久久抉择不下。

    正因为彼此双方的主帅皆保持着理智,因此,这场卫国的内战,在初始阶段东西两军都颇为克制,彼此都希望通过和谈的方式来化解这场兵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