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稳固发展【二合一】-第2/5页





    这两位驻边的王爷袖手旁边,这让梁郡的贵族与世族们又是气愤、又是泄气,虽然说新君赵润尚有赵弘礼、赵弘璟、赵弘殷等兄弟,可问题是那些位王爷与那位新君的关系并不亲近,插不什么嘴啊。

    想来想去,这些贵族世家子弟又去拜访了安陵的赵来峪,即赵润的三叔公。

    毕竟这些年来,皆是赵来峪在从调和赵润与国内贵族的矛盾。

    而对于这些人的来意,赵来峪表示十分诧异,他笑着说道:“朝廷迁都,肯定是为了更好使我大魏得到发展,而只有我大魏变得更加强盛,诸位才能得到更大的利润,因此,老夫以为应该诸位应该支持才对。……至于迁都一事对诸位的影响,老夫不明白,三川郡那边多的无人荒置的土地,只需买下一块地,将家业逐渐转移到三川郡即可,这有什么影响么?”

    听了赵来峪的话,梁郡的贵族世家们目瞪口呆。

    对啊,咱们有钱啊,到三川郡买块地将家业搬过去不完了?何必在这种事跟朝廷交恶?

    于是乎,幡然醒悟的梁郡贵族们,一窝蜂地涌到了三川郡,准备在三川郡购置土地。

    这让户部尚书杨宜乐地合不拢嘴。

    想想也是,三川郡的土地,很多都是人烟罕至的荒地,这种荒地如今居然能卖出去了,这对于户部而言,简直是一笔飞来的横财。

    想及此事,户部尚书杨宜也顾不气恼兵部辖下的驾部抢走了本该属于他户部的「全国路」的利润,美滋滋地与僚官商议,三川郡的哪些土地需留做牧场、哪些可以出售,且以什么价格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买卖土地的利益实在太诱人,因此,户部尚书杨宜寻思着是否能将「伊川」、「川」、「卢氏」一带的土地也卖了,毕竟这些目前的偏远地区,除了以放牧为生的部落川民还在那居住以外,几乎是百里不见人烟,荒凉地很,若能将这些荒地变作摸得着、看得见的金钱,这能大大地使户部官员心安。

    谁让那位新君准备于全国筑建路,而且还要配备轨道马车,前一阵子户部的官员们大致估算了一下所需的花费,有几名官员面色苍白昏厥当场。

    而如今,那些前一阵曾因为国库储金一事而惊慌失措的户部官员们,可谓是春风得意——只要国库内仍有充足的资金,这些官员心安稳;反之,他们可能茶饭不思,忧郁寡欢。

    不得不说,因为赵来峪的一句话,国内的贵族、世家们,再没有抗拒朝廷迁都的意思,顶多是抱持着不满说两句:放着大梁这等传承百余年的繁华城池不要,居然要迁都到三川郡那种荒置落后的地方,真不知道朝廷与那位新君在想什么!

    相之下,反而是梁郡的寻常百姓抗议人更大。

    莫以为同样在魏人之间,没有所谓的轻视,事实,一直以来居住在王都大梁的魏人,在看待其他地方同胞的时候,难免都拥有一种优越感,尽管这些百姓当绝大多数连贵族都不是。

    而如今,得知朝廷即将迁都雒阳,大梁日后将失去作为王都的殊荣,大梁附近的百姓坐不住了——其实带头的,主要是一位家境并不殷富的小贵族、小世家,以及一部分在博浪沙港市投入了大量金钱的豪绅。

    这些人,当然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但考虑到舆论的问题,朝廷随后也明确地做出了回应:即使日后朝廷迁都雒阳,但大梁仍旧作为陪都存在,且像博浪沙港市、冶城这等大大增进大梁一带经济、工艺发展的重要司署建筑,朝廷并不打算搬移。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

    毕竟,只要博浪沙港市不受影响,且冶造局所属的冶城也留在大梁一带,事实,迁都一事对大梁当地的影响倒也不是很大,充其量是大梁失去了作为王都的殊荣而已。

    于是乎,在朝野各方的协调下,这场因为迁都之事引起的风浪,很快平息了下来,时间一长,各方人士也默认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也出现一些顽固的家伙,态度强硬地反对朝廷迁都。

    不过这些人,很快偃旗息鼓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属下的黑鸦众,半夜到这些人的家走了一趟,将一些这户人家曾经做过的一些贪赃枉法的证据往主人的床头一丢,天亮之后,这些人立刻信誓旦旦地对外表态:朝廷决定是明智,我将全力支持朝廷的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