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37

        吴三桂,  原先的平西王,是三藩中如今唯一仍旧在反叛的藩王。

        而要论起吴三桂被封为能够世袭的平西王的由来,其一是在明末崇祯年间,  作为当时辽东总兵的他,在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大清之间,  选择了大清。不过,  与其说是选择,  倒不如说是权衡之下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李自成接手了舅父1高迎祥牺牲后的旧部,  并继承了其“闯王”的称号,他领着起义军在西安以“大顺”为国号,称帝建立政权。然后李自成率领着他的顺军攻占了北京城,  打进了皇宫,  正式推翻了明朝持续了长达两百几十年的统治。

        山海关,  号称天下第一关,  更是被人们赞叹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都十分重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形成完整的军事城防体系是经历了自洪武、成化至崇祯六朝时间的修筑,  这个庞大防御工程的打造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

        辽西走廊南起山海关,  北至锦州,  是从东北地区进入广袤中原大地的所有道路中最为便捷的通道。

        而山海关在辽西走廊南面最狭窄的地方,  扼守要道,地势非常的险要,  易守难攻,并且那里修建的城池十分坚固,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事实上,大清的前身即后金,在辽东地域上与驻守在这里的大明军队来来往往打了几十年。但是即便是在明朝末期最为内忧外患的状况下,山海关的防线也依旧从未被八旗军队突破过,这正是体现了山海关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座环山靠海并且连通了关内和关外的关卡重地,山海关又恰好夹在满清盛京与大明京城之间,同一者的距离间隔都差不多。对于关内的政权来说,不管是日渐颓势的明朝,还是异军突起新建立的大顺朝,只要能守住山海关,就可以将几代不断壮大的建州女真势力挡在关外,排除其夺取天下的机会。

        而一旦满清八旗军队破关而入,京师乃至中原地区都将面临门户大开,被长驱直入,毫无阻碍的危险境地。

        吴三桂并非山海关总兵,他的官职为辽东总兵,所管辖的地区是在山海关以外。明清角逐争斗的主战场便是辽西走廊,其防线由山海关、宁远城、锦州构成,山海关为大后方底线,宁远城为中坚缓冲,而锦州则是抗清的第一线。

        但是,历时两年之久的松锦之战2成为了明、清非常关键的转折。清太宗皇太极指挥军队围困锦州,明军当时的主帅被俘虏,这场攻防战以大明惨败结束,倾尽国力打造出来的精锐损失惨重。

        锦州沦陷。

        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被大清狠狠地撕开一道大口。战后仅剩的明朝军队只能跟随那时官职最高的吴三桂一路退到宁远城驻扎。

        关外除了宁远和锦州以外,其实还有大大小小的其他城池,可惜在锦州失守后,其余城池也一一被清军攻占了,唯有吴三桂借助宁远城与大清各有胜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