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4章 还是陛下深谋远虑



土铭继续说道:“我知道这南洋乃是我大契藩属国,我们大契能有的空间自然是比倭国多很多的。”

“可若是什么都依赖进口的,那万一遇到了什么不测,就比如海上有险情,几个月过不来粮食,该怎么办?”

听闻此言,荣千万脊背发凉。

是啊,土铭说的是委婉了点,用了海上险情来比喻。

荣千万听的很明白,实际的意思不就是,若南洋叛乱了呢?

如果真的要是发生了这种事情,南洋不给大契粮食了,而大契又没有种的粮食。

到那个时候,必然是百姓饥荒一片啊!

要真出现了这种情况,那自己这个丞相,必然是万死难辞其咎啊!

这太恐怖了!

荣千万可是户部出身,他在户部任上的时候,大契是过过苦日子的!

他太知道什么是粮荒了!

他也知道粮荒有多么的恐怖!

饥民易子而食,这简单的六个字,代表着的可是断骨去肉的痛彻啊!

听到这里,荣千万早已是一身的冷汗。

他这才想到,陛下是如此的深谋远虑!

是啊!

必须要保障最基本的粮食存量,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粮食安全。

真要是遇到了什么突发的情况,百姓们不至于饿肚子啊!

如果所有的州府全都追逐利益去种有价值的经济作物,那大契就没有粮食可言了。

自己的饭碗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当年江南运河之乱,青帮扼住皇城脖颈的画面,历历在目啊!

荣千万立刻拱手抱拳说道:“土大人说得对!”

“朝廷断然不该只追逐眼前小利!”

“还是陛下英明啊!”

看清了利害,荣千万在游走在了七部之间。

当然,这件事还和新成立的保障部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剩下的旧六部和政事堂达成了一致。

各地在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前提,是要保障有一定数量的农田,有人来种植。

户部和工部在一起给出了一组红线数字,大契全国每年粮食的生产数量,绝对不能低于这个数字。

设计好了之后,各部门就都热火朝天的忙碌了起来。

而各州郡的知府和县令们,在接到了如此的命令之后,无不是在大骂朝廷。

说道最根本的,现如今朝廷对官员的考核,看不是看中的经济?

田地税能收上来多少,商税又能收上来多少。

这些可都是吏部与朝廷钦定的考核标准!

还有人口和文教两个方面,那不也是要看中本地的经济发展嘛?

若是经济腾飞的地区,就比如说江南和花河府等地,他们那里的人口不用管就自然会增长啊。

可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百姓们为了谋生,自然也会向外走的。

还有那些大型的矿产城也是,有用工的需求,自然就有人会去到那里的。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本地有产业就会有人来,若是没有产业那人口就会流失,就这么简单。

现如今大契的工业还在迅猛的发展中,工坊当中无一不需要工人,而城池当中更是需要人口来带动经济。

这就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道理。

还有就是文教问题。

若是百姓们都穷的吃不上喝不上了,还哪里有心思去管什么文教呢?

仅仅是活下来都需要竭尽全力了,哪还有心思去读书啊?

就比如说,江南的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只是在家种田,就能把自家的子弟供养到二十几岁,可以让他随意的读书。

而在大西北地区的一个五口之家,就算是一家四口全都种地,也只能勉勉强强的供养一个孩子读书。

这,就是差距!

这就更不要说,那些发展迅猛的地方,有着更多的名师大儒,各种典籍读物也是更多。

所以,现在各州府的官员都清楚,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发展经济了。

可现如今你朝廷一纸诏书降下来,要各地都放弃赚钱的经济作物,回到原来的农耕,这样的事情各地自然是不开心的。

周素,他就是这么一个知县老爷。

他治下的剑邑县,是皖公山地区的一个小县。

这皖公山地区,是紧挨着江南与花河府的一个州府。

一直以来,这皖公山地区的人都是往江南走的最多。

可以说,皖公山就是江南的人才市场。

这里的人口流失很严重的。

周素所管辖的剑邑县,现在常住人口还不到二十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