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相知同渡



    尹玉瞧着杨玉环意兴阑珊的模样,开口问道:“玉环娘子从前最爱热闹,怎么最近这些日子,总觉得心事重重,变了个人一般?”

    听了尹玉的话,杨玉环轻声说道:“从前还不觉得,后来渐渐明白了一些,这世间总有些事,要比欢愉更加重要……”

    尹玉还想再问,有内侍走来,说是请贵妃和公主入席。

    尹玉跟在杨玉环的身后,坐在了李隆基的身边,当她瞧见对面站着的周钧时,脸上一红,又笑着眨了眨眼。

    周钧正在说话:“重修敦煌古道,筹措钱粮并不难,难得是冲破当地的阻碍?”

    李隆基:“当地的阻碍?”

    周钧:“就拿粟特人来说,他们被称作昭武九姓,大多都是经商好手,河西商路无论凉州、沙州、瓜州,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人信奉祆教,又不与外族通婚,宗族凝聚力强,可谓是铁板一块。”

    “这次凉州粮荒,昭武九姓借机哄抬粮价,险些酿成大祸,所幸河西安家深明大义,及时拿出粮食来赈济灾民。”

    李隆基听到这里,不禁点头:“难能可贵。”

    周钧:“再说回重建敦煌古道一事……倘若敦煌古道重启,那么原本途径瓜州、伊州的北线商路就会受到影响,在这条商路上经营许久的昭武九姓,必定会极力反对,蠢蠢欲动。”

    李隆基:“那依你之见,应当如何做?”

    周钧:“最好的办法,不是强压,而是分化。”

    李隆基:“如何分化?”

    周钧:“重建敦煌古道的过程中,可以拉上部分粟特人,令其与大唐共享得利;再许以他们官位和权力,令他们内部生出间隙,互相攻讦。”

    李隆基:“详细说说。”

    周钧:“共享得利这一条,钧已经在做了。重建敦煌古道,需要从民间借贷,钧打算引入部分粟特商人,再给予他们一些商路上的便利,令他们的待遇,与其它粟特部族产生差距,进而引发落差和嫉妒,以达到分化九姓的目的。”

    李隆基:“那许以官位,又是如何说?”

    周钧:“河西治理,关键在于对当地宗族之间的利益协调,倘若以他乡之人,行使职权,必定会引起当地人的抱团抵制。所以,想要牵制和应付河西的宗族,不如寻一名对大唐忠心耿耿的当地人,令其管理河西事务。”

    李隆基:“用当地人来牵制当地人?”

    周钧:“是。”

    李隆基沉思良久。

    过了好一会儿,李隆基抬起头来,朝身旁的内侍说道:“将曲牌取来。”

    内侍得了旨,连忙取来了教坊的曲牌。

    李隆基专心致志看起曲牌,却是丝毫没有再提起河西治理一事。

    片刻之后,李隆基择出一牌,交给了内侍。

    见身旁的尹玉一直在偷眼瞧着周钧,杨玉环有些无奈,趁着更换曲戏的空档,开口问道:“听闻周二郎身为阚录,记过不少戏本?”

    周钧将头低了下去,说道:“禀贵妃娘娘,某不过是说了些故事,撰写戏本其实另有其人。”

    杨玉环:“周二郎才情好,人也敦厚,而且生财有道,也不知将来会娶哪一家的小娘?”

    说这话时,杨玉环虽然眼睛看着周钧,但话里的由头,却是说给了李隆基听。

    李隆基精明,自然能听出杨玉环的弦外之音,但是他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装作没有听到,这不禁让后者感到有些失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