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东都洛阳



  ,大唐奴牙郎

  大唐以长安为都,以洛阳为陪都。

  长安宏大,洛阳繁华。

  天宝年间,洛阳百僚廨署如京城之制。圣人亦云,两都是朕东西宅也。

  洛阳不仅有着与长安相同的中央衙署和地方行政机构,商业市集数量上,拥有北市、南市和西市,算起来还比长安多了一市。

  城内纵横各十街,轴线处又有大道贯穿,道中每相隔一百步,便种植有樱桃、石榴两行。大道居中,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带其间。

  不仅如此,洛阳还是大运河的中枢,漕运发达,隋代在规划东都城时,便有意以洛水贯通,使两岸渠道纵横,加之洹、涧二水汇入洛河,使其颇似江南水乡。于是,洛阳城内处处通漕,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

  所以,洛阳的总占地面积,虽然较长安稍小,但人口却不少反多,天宝初年户部阚册,长安城峰至时人口约百万,而洛阳城人口却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除了人口之外,洛阳的手工业、商业、坊市、文化、宗教,与长安相比,皆不逊色,有些领域,甚至超之。

  周钧带着画月,跟随长安的车队,入了洛阳城。

  刚一入城门,骑在马上的周钧,就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昌盛。

  只见建春门大街上,商铺林立,人头攒动,放眼望过去,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番瞧下来,周钧不禁叹道,洛阳的一切,相比长安,要更加繁华,更加奢靡,更加具有活力。

  画月坐在马车中,悄悄掀开车帷,看向窗外,不禁被眼前的景象看花了眼。

  她一边看,一边对周钧小声说道:“我去过许多城市,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地方。”

  周钧点了点头,洛阳在武周朝时,曾被称为神都,万国来朝,番邦游之,皆拜服无想,只道此城乃是天上宫阙。

  来自长安的车队顺着大街,抵达洛阳皇城的宣仁门外,周钧让画月先去附近的客栈休憩,自己则和长安官吏们,进入皇城,继续向西行进。

  洛阳皇城偏居全城的西北隅,并且皇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宫城整个平面布局,一个呈凹形,一个呈倒凸形,合起来正所谓以象北辰藩卫。

  宫城内北部筑有陶光园、曜仪城、圆璧城、东城等诸小夹城,且城墙高矗坚固,地势高亢,比唐长安的宫城、皇城有着更严密的防卫设施。

  而搭建太上玄元灯楼的上阳宫,则位于整个皇城的最西南角,神都苑之东。

  顺着皇城的南衔街,周钧跟着诸多官吏,在宫人和武卫的指领下,路过长乐门。

  顺着长乐门的门洞朝内看去,周钧能看见含元殿的轮廓,那里在武周朝时,曾有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建筑奇迹——明堂、天堂和天枢。

  而一场大火,没了明堂和天堂,又一次熔毁,灭了天枢。

  出了洛阳皇城的右掖门,周钧终于来到上阳宫的门外,看见了那座建造中的太上玄元灯楼。

  在方圆数里的工地上,无数的民夫正在搬运着沉重的原木,不同肤色、种族的工匠们,正在那巨大而又宏伟的莲花底座上,安装敲打着建料。

  粗略数数,现场的工匠和丁夫,已经过了千人。

  将作监的骆少监,少府监的主官,还有一位身着官袍的内侍,站在一起,正在与洛阳的一些官员交谈些什么。

  周钧站的远,听不仔细,只能大概听见工期、人手、上元等词。

  待得上官们商讨完毕,接下来便是下属官吏分配任务。

  身为都官司主事的周钧,分到的任务并不复杂,一个是根据各个环节的要求,阚点分配俘隶丁夫;另一个则是与洛阳当地官吏进行协调,为俘隶丁夫安排妥当发粮、给药诸事。

  这两件事情,听上去繁复,但工造司早已经编纂好了卯册,周钧只要根据册本照做便是。

  在工地上忙到下午三点左右,周钧总算安置妥当了俘隶丁夫诸事,接着便打算出上阳宫,去往东城区,与客栈中的画月汇合。

  收拾了一番,周钧刚打算离去,却看见了下工的匠人中间,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