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峰回路转



  心中有事,周钧躺下没睡多久就爬了起来。

  外面的天空蒙蒙发亮,抬头望去,依稀还能看到天边的月亮和星辰。

  周钧穿戴整齐,穿过长廊,走进书房,摊开宣纸,倒水研墨,又从笔架上取下一根鸡距笔,沾上墨汁,用前世持笔的姿势,在纸上歪歪倒倒的写下一行字:赚钱大计。

  周定海的官司,让奴牙郎这个营生变得越来越困难,周钧想要试着看看,能否另谋出路。

  他一边回忆前世的种种,一边尝试着写下自己知道的赚钱技术。

  首先,周钧在纸上写下玻璃二字。

  犹豫良久,周钧不确定的写了三个字——『烧沙子』。

  怎么烧沙子?

  烧的时候还要添加什么化学物质?

  什么时候添加?

  温度控制在多少?

  周钧看着一连串自己写下的问题,人有点发懵。

  思考再三,他用笔划掉了玻璃二字。

  接着,周钧又写下镜子二字。

  用铜和银打磨的镜子在唐朝已经较为常见,但水银裹覆的镜子好像要到14世纪才会出现?

  周钧努力回忆着水银镜子的制作工艺,很快,他发现那玩意儿好像也要用到玻璃。

  没办法,镜子又被删掉。

  再来,周钧又写了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所用的活字刻章,好像要用到铅、铜、锆石、松脂、蜡和纸灰多种材料,所用的油墨好像也有讲究,而且这玩意儿拿来赚钱好像也不现实。

  周钧无奈的又将活字印刷删掉。

  过了许久之后,看着纸张上十几个被删删改改的前世技术,没有一个能够实现,周钧欲哭无泪。

  周钧前世里看的小说电视,大多都强调什么唐朝落后,啥技术都没有,随便捣鼓点东西,就能发家致富。

  真正到了唐朝,周钧才发现,事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比如蒸馏酒(烧酒),许多人都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四·烧酒》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这句话断定,蒸馏酒(烧酒)是元朝时才出现的。

  但实际上,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就已经出现了。

  李肇《国史补》中有云:“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南部地区普遍称酒为『春』);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

  如果真要追溯蒸馏酒的源头,那么有可能在东汉时期,蒸馏冷却制酒法就已经问世了。

  周钧前世里,曾经去过上海博物馆,在那里有一件名为东汉青铜蒸酒器的展品。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那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

  展馆还曾经用此蒸馏器作了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26.6-30.4的蒸馏酒。

  再比如制盐术,唐朝在天宝年间,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垦畦浇晒』的制盐法,又俗称『五步产盐法』,也就是: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这五个步骤。

  长安市坊里食盐每斗十钱,比米价稍贵,但寻常百姓都买得起,根本就没有吃不上盐的说法。

  还有那马镫,很多书上都说,大唐没有这玩意儿,只要把这东西造出来,增强大唐骑兵的战斗力,圣人芳心大悦,那封侯拜相不是伸手就来?

  但天可怜见,马镫这东西,东汉就已经有了。到了唐朝,骑兵甚至连组合铠、壑扣、压鞍这样的黑科技,都装备上了。

  还有其它诸如麻将、暖壶、豆腐、热气球什么的,唐朝都有了。

  至于除此之外的那些『高级科技品』,周钧前世里不过就是一个警校毕业的小民警,除了平时爱看点历史书,哪里接触过这些乱七八糟的技术。

  周钧现在真的很怀疑,那些前世小说里穿越古代的主角,脑子究竟是什么做的?

  为什么能记住那么多的杂学知识?

  敢情这群人,穿越的时候,随身都带着百科全书?

  这他妈根本就不现实!

  将桌上的宣纸揉成一团,周钧用力将其扔到了墙上,嘴中忿忿不平的吼了一句国骂。

  抬头看去,周钧这才发现,窗外的天色已是大亮。

  神色沮丧的他走出书房,先是深吸了一口气,接着强打起精神,朝着父母厢房走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