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新气象



  就在凉州城准备着秋闱之时,远在安西的龟兹镇,迎来了自大唐建国以来,整个城镇的一次人口最高峰——五十二万人。  唐初时,龟兹镇人口为八万一千人。  宝十二载,中原流民为了避灾而开始迁入安西,龟兹镇人口一再上升,在安史之乱爆发时,镇内人口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在那之后,流民一再涌入,龟兹镇人口稳步上升,在佑二年终于超过了四十万。  如今,『佑举贤令』出台之后,龟兹镇作为北唐秋闱的第二考场,工商杂类可以在簇参加科举。  而且科举类目,在秀才、明经、进士等科目的基础之上,又新增了两科,分别是格物和商学。  如此一来,大半个大唐、再加上不少其它国的工商杂学大族,不远万里,费尽心思,将家中郎送至安西,来参加北唐举行的科考。  其中,甚至有些工商杂学家族,干脆将族产,从外地直接迁入了安西。  正因如此,在秋闱之前,龟兹镇的人口居然突破了五十二万大关。  城中由于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紧张,不得不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向南北两个方向进行拓城。  以东川水为城中主河道,龟兹镇向北拓出白山城,又向南拓出赤沙城,两座偏城分别有一座戎堡,剩下的都是不设城墙、供百姓居住的镇集。  如此一来,龟兹镇在佑年间的城镇规划,大约是后世库车镇的二分之一,但人口规模,已经与其相差无几。  此时的龟兹镇中,建筑鳞次栉比,人口织罗密布。  东川水上,有数不尽的货船和游舫漂泊其上,两岸的宴会和歌舞,连接成片,将整个河岸围的密不透风。  经历过龟兹镇秋闱的诗人,曾经作诗曰:“万千家火入城秋,纵横长街似罗绣,鸿雁在云鱼在水,九衣冠拜冕旒。”  龟兹镇繁华,经此诗可见一斑。  刚刚上任安西节度副使的郭子仪,自从来到安西之后,心中的震惊就没有停止过。  在他的印象中,安西是如同蛮夷一般的存在,这里的人民未经教化,边疆国战乱四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但穿行过大碛商路,真正抵达安西之后,郭子仪才发现自己如井底之蛙,错的离谱。  行至石城镇时,郭子仪看见镇门外,聚集了上千名迎接流民和迁户的本地商户,正在不计成本的招揽人才,甚至在镇内,还有专门负责推荐就业的校  行至焉耆镇时,镇外有专门容纳河北、长安、洛阳等地奴户的镇集。这些奴户在镇集中不仅有吃有穿,而且还要学习读书写字和格物算术。一旦学成之后,就会被放至安西四镇,去填补各地的人力缺口。  当郭子仪行至龟兹镇时,他骑在马上,看到了这座巨大的城剩  这里没有洛阳那般坚固的城墙,也没有长安那般严整的规划,但是龟兹镇上上下下,每一个角落,却体现出大唐中原少见的一个特征——活力。  大唐、安西、大食等等多国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并且汇聚。  各种各样的行业,在这里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一都有新的工坊开业。  这里没有所谓的良贱之分,出身贱户的工匠、商人、乐伎,不仅财产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只要有一技之长,在这里就能挣得一份尊重和荣誉,出门在外,无论去哪,都能闻得别人称呼一声大家。  这里的一切,对于郭子仪而言,是如茨陌生。  陌生到让他心中升起了疑惑,安西的这一切,究竟是何时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