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宋应星



 沈犹龙在听到马鸣风的劝告之后,心中也是充满了犹豫,他虽然并不贪恋权位。可也知道马鸣风说得在理,然而毕竟两广总督这样的职位非同小可,朝廷一定会很快就想起来的,到时候自己还不是照样为人作嫁?自己枉费心机,不仅白白费力气,还耽误了回乡募兵的时间。

 这时候宋应昇也在劝说沈犹龙:“大人,这位大人说得在理,我们总不能让两广总督府的主事人空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一则佛郎机人无人弹压,势必会酿成祸端,二则海面上的郑氏父子更加肆无忌惮,为害恐怕不小,大人能够维持两广安定,可是比回乡募兵更加重要的多了。”

 马鸣风一听这话顿时深以为然,他满脸欣赏的看着宋应昇,随即问道:“不知道这位大人尊姓大名?能有这般见识,实在不是一般人啊。”

 沈犹龙一听这话顿时来了兴致,不吝夸奖地说道:“这可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虽然未必如同你这样惊艳,可也是当代俊杰,此乃宋应昇,江省南昌奉新人也,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举人,现任广州知府,为官十三年,一向治绩优异,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那都是有口皆碑。”

 “宋应昇?”马鸣风听完之后若有所思,随后问道:“不知道宋知府和宋应星如何称呼?”

 “哦?这位大人竟然识得劣弟?”宋应昇听了之后很是诧异,因为他的弟弟宋应星久不出仕,名声不显,而且钻研的都是士大夫看不上眼的实学,面前这个年轻人看起来比他至少要小十几岁,竟然认得他的弟弟,这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却见马鸣风笑着说道:“原来是令弟,那可真是幸会了,虽然在下没有见过令弟,但是闻名已久,久闻令弟醉心于实学,尤其是工艺制作,不才之前也对实学颇有研究,尤其是对火药制作有所涉及,不知道日后可有机会拜见令弟,向他学习工艺制作之术?”

 “想不到大人竟然真的对劣弟这么了解,劣弟如果知道有大人这样一个知己,一定会很高兴的,对了,敢问大人尊号是......”

 “哈哈,你还不知道他吧?他可不是一般人,崇祯十三年的榜眼,后来入了翰林不到半年被任命为开封知府,之后更是以弱冠之年担任河南巡抚,率军屡次击退闯贼,现在更是被任命为靖海总督......”

 “啊?难道这位就是故河南巡抚马大人?”听了沈犹龙的话,宋应昇不由得震惊不已,整理整理衣服再度下拜道:“怪不得大人能够如此了解劣弟,坊间传闻,大人慧眼识珠,许多名声不显的人才都能够历数过来,之前下官还有些不相信,现在看起来传言不虚啊,大人放心,下官这就写信给劣弟,让他前往广州拜见。”

 说完之后,宋应昇就向沈犹龙辞行,准备回府写信。

 却见沈犹龙笑着说道:“何必一定要回府?我这里也有现成的笔墨纸砚啊,再说了,马总督对你也是比较欣赏,不如留下来一起吃个饭,好好谈论一番。”

 随后沈犹龙命幕僚把宋应昇带进书房,又亲自安排酒宴。

 因为现在正在为崇祯戴孝,所以这一次只是安排了素酒素菜,喝酒的人也只能说是喝闷酒,虽然如此,可是几个人还是比较尽兴的,因为这一场酒宴的重点不在酒,而是人,沈犹龙答应等第二天就带着马鸣风前去澳门,同时也会在第二天下令招募军队。

 在酒宴期间,马鸣风对宋应星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原来宋应星比长兄应昇小九岁,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个次兄叫宋应鼎,只不过他这位二哥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经死去了,宋应星哥儿四个,现在剩下了他和长兄,还有一个弟弟,他的弟弟才能平庸,暂且不论,他和长兄却都是刻苦读书的人,早在四十三年的乡试中,他们兄弟两个就高中举人,当年整个奉新县参加乡试的只有他们兄弟两个中举,所以被誉为“奉新二宋”,只不过可惜的是,之后的会试他们一直都没有考中,后来经过几次考试之后慢慢放弃了科举之路。

 再到后来兄弟二人的方向就变了,宋应昇在崇祯四年被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之后一直兢兢业业,终于升到了广州知府任上,而宋应星虽然也做过几年官,可是却并不热衷于官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上,成为了一名最新研究工艺的学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