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达成协议



    如此一理下来,还要聘请雇佣一些管事、账房、大伙计,买一些下人培养,收购季节雇牛车驴车等等。

    再加上明年还得买树苗继续栽种,如此一算下来,十五万两银子刚刚好。

    三人商量完毕,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如今第一期要做的事情就是买地、整地;赶时间栽种茶籽油树苗;建造柿饼加工作坊;签订柿子收购五年契约。

    以及,招聘得用的人和买一些下人培养。

    要做的事情不少,人手严重不足,除了独孤豫章和蓝掌柜表示没他们多少事儿,别说乔小如了,就是唐六斤也急了。

    在干劲十足的时候,又忧心忡忡啊。

    最后商议,买地的事儿交给独孤豫章,毕竟他和官府比较熟。他去买地肯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最合适的,说不定价钱上还能打个小折什么的。

    从外地寻找购买茶籽树苗的事儿自然也是他负责,谁叫他人脉广呢?

    当然,等地买下来了、树苗爷弄回来了,剩下的便是乔小如的事儿了。

    督促建造作坊的事儿乔小如出图纸、说明该如何建造,剩下的督促等便由唐六斤来负责,还有和各果园或者拥有数量不少的柿子树的人家签订五年收购协议的事儿也由他来负责。

    乔小如想着,自己的那一摊事儿可以抓一个刘三喜帮忙,梁老三也算熟人了,也可以算一个,里正的小儿子和张叔张婶的儿子张小泉也挺靠谱的,也可以雇请了帮忙。

    唐六斤这儿却显得有点人力单薄了,她便同独孤豫章、蓝掌柜请求了,如果阿平愿意的吧,也算一个吧。

    独孤豫章和蓝掌柜同意了,便把阿平派了跟唐六斤一起,听唐六斤的安排。

    而所有的银钱都暂且都从蓝掌柜这里支出,做明账。

    又商量着该成立个商行有个名目才成,这几天乔小如想过此事,建议取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之意。独孤豫章也觉得好,便起名叫做“随云和记商行”,专门经营柿饼和茶籽油两种商品,或许以后会再有别的。

    如此一来,事情商量得就差不多了。

    唐六斤知道两位东家肯定还有别的事儿要谈,便识趣的起身告辞了。

    他也得把自己要干的活儿梳理一遍,理出个头绪来。

    唐六斤离开后,独孤豫章便同乔小如算成本的事儿。

    人脉和现金资金都是唐六斤的,但这生意却是由乔小如提出的点子,日常各种事务也是她负责,这两方面便算打平。

    十五万两银子的本钱分作十分,乔小如占四股利润便也该承担四分本钱,算下来是六万两。

    按照钱庄的利息计算应还的利息,到时该还多少给独孤豫章便还多少。

    独孤豫章原本道不必签借条,乔小如执意写了一张给他。

    既然双方将来合作的时间还长着,有些事一开始开个好头很重要啊。

    乔小如却不知,这是独孤豫章在试她,试的结果令他更加满意:很有原则性,不错!

    又说到买人培养人的事儿,独孤豫章表示自己目前并没有此打算,若将来有必要,他会和乔小如协商把他的人安排进来。乔小如觉得人手不够开始培养人,她可以自己安排。

    当然,买人的钱是算她自己的,人也是她的。

    如此也好,乔小如还真动了动这样的心思。刘三喜能用,但谁知道能用多久?谁乐意给人当一辈子佃户?他若攒了钱未必就没有自立门户的想法。

    这会儿等于处于一个百业待举的时期,买了四五个,交给唐六斤两个带着,其他的交给刘三喜,自己也时常提点提点,这从头到尾所有的事情跟下来,过得三年也就能大用了。

    挑人上她虽不太懂,请肥姐帮忙掌掌眼,再请蓝掌柜也帮忙看一看,自己再问几句话考察一番,料想也妥当。

    再说了,卖身契攥在自己手里,怕什么?

    从得意楼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不早,乔小如想了想,还是决定明天再进一趟城罢了。

    这会儿再去谁家都不合适了。

    两人又是从车行里雇的驴车,或者她可以考虑长期租用一辆驴车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