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第142章

        刘宗敏将帽盔摘了下来,低低道:“卸甲。”

        他一副要卸甲归田的样子,顺军大小将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下子知道事态严重了。

        大家伙扯旗造反,打下了诺大地盘,作威作福都习惯了,还真的能回家种地不成?

        当年的纯真,回不去了呀。

        请将不如激将,刘宗敏这人不认字,可是喜欢听书,说书先生都是这么说的......

        果然一个个顺军将领不敢再怠慢,赶忙走过来劝阻:“侯爷言重了,言重了。”

        “我等,愿效死力!”

        刘宗敏一看部将们情绪起来了,又赶忙将帽盔戴上了。

        “那就,继续攻?”

        他咬了咬牙,却装作不动声色:“本侯出一千亲兵,大家伙凑一凑吧。”

        凑什么呐,凑亲兵,凑家丁。

        汝侯把戏都演到这份上了,自己还拿出了一千亲兵当本钱,顺军大小军头们也得领情,也不敢再保存实力了。

        “我出八十。”

        “我出两百。”

        打仗成了凑份子,这也算是明末乱世的写照。

        于是乎,从汝侯刘宗敏以下,顺军将领开始从亲兵家丁里抽调精锐,将棺材本都拿了出来。

        很快凑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亲兵家丁队!

        可不要小看这两千多人,明末这个时代的亲兵也好,家丁也罢,都是极为凶悍的存在。

        家丁亲兵制,是大明中后期财政窘迫,卫所制崩溃之后,被迫采取的精兵制,以少量精兵对付蒙古人的威胁。

        卫所崩溃,财政不足,朝廷没钱养兵,只能让边关将领自己想办法弄银子,想办法养兵。

        于是乎,从大明嘉靖年间开始,家丁制度便应运而生了,逐渐的,边军精锐成了九边将领的私人武装。

        这样做的好处是朝廷省了军费,又能保证边境安全。

        可坏处是......最后演变成了军阀割据!

        到了明末,各地明军将领,总兵蓄养的家丁亲兵几乎就代表着两个字,凶悍!

        凶悍到什么程度,远的如李成梁,祖大寿不说。

        就说崇祯三年,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在宁远城外被清军重兵包围了,祖大寿不敢救。

        一看老爹被围,吴三桂可就急眼了,率领二十多名吴家家丁私开城门,活生生将清军八旗碾了过去,把老爹救出去了。

        二十多骑,将清军八旗碾过去了,碾过去了......可以知道吴三桂的家丁,是一帮什么样的铁骑,用银子砸出来的披甲重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