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5章 养精蓄锐(一更)



送走了骆风棠,很快就迎来了腊月。

        庄户人家从年头到年尾,都在为生计劳作奔波。

        好不容易进了腊月,田地里的农作物都还处于蛰伏期,得等到明年的春风将它们唤醒。

        所以这腊月,便是农闲的一个月。

        家家户户,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过年做着准备。

        这又叫忙年。

        不过,老杨家的爷们,却都在忙着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盖学堂!

        杨若晴和骆风棠出资,在村后树林子边上,沿着小河往上,一片视野开阔的山坡上圈了一块地。

        打算盖建一座两进的院子用来做学堂。

        “爹,这是学堂的图纸,我都画在纸上,你拿去跟工匠们合计下。”

        堂屋里,杨若晴把一张纸交给杨华忠。

        “这两进的院子,我打算前面的院子用来做授课的教室。”

        她在一旁解释着,“这后面的厢房,分别是老师的起居屋,学生睡觉的屋子,以及烧饭的灶房和吃饭的饭堂,最后面是茅厕。”

        杨华忠眯起眼,细细的看着,问道:“为啥后面还要做那么多睡觉的屋子啊?还有这灶房,学生们不都是这附近村子里的吗?路近啊!”

        杨若晴道:“做睡觉的屋子和灶房,主要考虑到两点。”

        “一,学堂是面对这十里八村招生的,村子有远又近。”

        “近的,就如咱长坪村和附近的郑家村李家村余家村啥的,一袋子烟的功夫就能往返家与学堂。”

        “可再远一些,譬如几里地外的金家村刘家村啥的,学生往返就有些困难。”

        “赶上天气不好,刮风下雨,他们上学就很不方便了。”

        “有了这灶房,他们晌午就不用家去吃饭,也不用带冷菜冷饭来学堂充饥。”

        “晌午的时候,可以在寝房小眯一会,为下昼的学习养精蓄锐。”

        “甚至,路远的,夜里还可以在学堂里留宿。”

        听完杨若晴的分析,杨华忠还没来得及表态,孙氏倒在一旁抚掌称赞了。

        “我赞同晴儿的做法,这真是给学生们提供了方便啊!”

        孙氏接着道:“就拿大安和大杰来说吧,之前往返去李家村的学堂念书,晌午那里没有饭吃,都是从家里带。”

        “我都是给他们做的干粮饼,孩子们吃得不长身子。”

        “有时候赶上刮风下雨,放学回来都要湿一身的衣裳。”

        “现在去了镇上学堂念书,学堂里有饭吃,家里有马车接送,真是好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