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四章 全国总动员(二)-第2/3页





    “下官末将等恭迎大司马,大司马一路北上辛苦了。”

    “哈哈哈哈,仲深、次骞、子阳,看到你们身体康健,本官很是欣慰。说起来,这长安到五原的直道修通后,本官一路上过来的很快,也就十天左右的路程吧。所以,谈不上辛苦啊。倒是你们,北地风沙不小,你们的皮肤,一个个都比以前差了不少。”

    “为国家办事,谈不上辛苦。”

    简单的寒暄后,关彝马鞭一甩:“那边重重的高炉,便是子懿先生的炼钢厂么?”

    “然也。呃大司马,文鸯有个不情之请。”

    “既然是不情之请,那就不要请了。”看了一眼被噎得无语的文鸯,关彝哈哈大笑:“本官和次骞开个玩笑,怎么,你想做先锋么?”

    “哎,一切都瞒不过大司马。大司马这会到了我五原郡,一来就要看炼钢厂,联想到前些时候的全国征兵令,我们终于要对晋国动手了么?!”

    “然也,具体发兵时间还没定,不过迟早是要动手的。到时候本官很是期待次骞的武勇。”

    “这一点大司马请放心。按大司马以前说的那样,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群人说着话,很快就来到了不远处的炼钢厂。刘徽等人已经站在厂房外迎接了。

    “子懿先生辛苦了!”

    “不苦不苦,有了大司马的支持,徽可以把以前很多存在于头脑中的东西付诸于实践,这真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说起来徽才要感谢大司马呢。”

    “嗯,闲话我们待会再说吧,想来先生也听说我大汉发布了全国征兵令。所以”

    “徽已经从皇甫太守和文将军那里听说了此事。只是不知道大司马要把军队扩张到何等程度?”

    关彝转身看了看周围,其他的人赶紧的自觉离开两人数丈远。然后关彝才贴近了刘徽的耳朵轻轻吐了一句:“三十万!”

    刘徽的面色稍微变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如常,也贴着关彝的耳朵答道:“若今年发兵,全军的兵器可全部换装。但是甲胄可就有些不够了。”

    “本官知道了。”轻轻的答了一句之后,关彝再次把声音放大:“来,子懿先生,请带我参观你的杰作!”

    “呵呵呵,大司马请。”

    前文所述,五原郡这块地方的地下,有大量的煤,也有大量的铁矿,而且紧邻黄河,水资源极为丰富。所以,这里是天然的钢铁生产基地。自三年前拿下这里后,关彝往这个地方砸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生生的在这里建起了这个时代最大的钢铁和兵器甲仗生产基地。

    “大司马请看,这是徽改良过的炼铁竖炉,铁水出产量比前汉时期的竖炉大约要高三成,铁质的纯度也比以前要高得多。”

    “嗯,这里有多少高炉?每日出铁水量有多少?”

    “十五座高炉,每日出铁量两千斤。”

    “嗯。”关彝点点头,非常的满意。

    每天两千斤铁水,一年就是七十三万斤。这点产量,大约是初唐时期的三分之一,北宋的十分之一。不过一方面这只是一个铁矿的产量,另一方面,这个铁矿现在才正式投产两年多。他的产能,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现在社会最常见的高炉炼钢法,在中国其实早就有了雏形。关彝能做的,就是给刘徽做出理论上的提示:比如热的传递方式,如何更好的散热或者更好的防止热量的损失等。剩下的事情,只能交给刘徽带着其他的技术人员去慢慢的改良。

    “这里出产的刀具,其质量如何?”

    “呃,这个,大司马,仆按照您的指示,在本地各个地质明显不同的地方挖取不同的泥土混合铁矿石进行冶炼,其出产的刀具什么的,其音色确实有一定的不同。但要说有质的改变,这个恕仆还没有做到。”

    哎,看来用稀土加入铁矿中冶炼,改善其质量什么的,对这个时代来说还是太早了。

    看着关彝的脸上微微露出失望,刘徽赶紧补充道:“大司马,虽说这里出产的刀具,对上益州蒲元世家的刀具,无法一刀两断。但是这里的刀具并不像蒲元家出产的精品那样量少。相反,其产量极大,而且在卷刃之前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所以,若是用这里的武器对我大汉的军队进行换装,我军的战斗力其实是隐形的增加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