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八十六章 买好棺材的海瑞-第2/3页



  陆炳这才想起来,还有那件欠俸事件,烦恼地按了按眉心:“那事还未消停啊!”

  过年欠俸,爆发一场巨大的风波。

  数百名官员一同上书,奏本如雪花般飞入宫中,弹劾内阁六部,有些言辞激烈的,将阁老和六部堂官骂了个遍。

  如果单纯的参奏谩骂倒也罢了,谁还没经历过这一遭呢,关键是内阁唯一的阁老吕本是个经不住事的,胡宗宪此前驳了圣意,又奉命去了蓟镇,巡视前线……

  没了能镇住场面的重臣,本来一场可以镇压的风波愈演愈烈,最终险些变成了群殴,愤怒的中下层官员冲入六部,堂官都有受伤的,锦衣卫也不得不出面。

  陆炳对于这些拿不到俸禄的官员是抱有同情心的,但眼见时隔四十年的“左顺门事件”有再次重演的危机,只能抓人关押。

  嘉靖对此毫不理会,在这种事情上又恢复到往昔无为而治的状态,自然而然的,群臣矛头一转,开始痛骂锦衣卫。

  昔日首辅严嵩是奸佞,万恶之源,现在轮到陆炳这位太子太保、大都督了……

  陆炳再度摇头,将这个可怕的念头甩出去,沉声道:“抽调人手回来,那些官员折腾不起大风浪,一切以皇嗣为重!”

  朱仲想到胡宗宪不在京师,那些出名的刺头又各有监视,一切尽在掌控之中,领命道:“是!”

  ……

  “此去南京,阿母一路保重!”

  京师码头,密密麻麻的船只停靠在泊位上,漕工上上下下,忙碌不已。

  海瑞位于其中,毫不起眼,正与一位老妇和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告别。

  “此番怎的如此急切?”

  海母看着这个儿子,眼睛里网着一层血丝,脸上瘦得颧骨暴露,心疼地拧了拧眉:“你自从大兴县回来后,就闷闷不乐,有事不要强撑,明白么?”

  海瑞抿了抿嘴,应了一声:“孩儿……明白!”

  那一日,他没有跟着百官上书,但终究由于海笔架的直名,被上司提防,怕他带头闹事,故意派了个差事调离出京,在大雪天里冲风冒寒,赶去了大兴县赈灾。

  大兴县并不远,隶属顺天府,离京城也就五六十里。

  可偏偏这堪称天子脚下的地方,却也经历着人间惨祸。

  一路上随处可见倒毙的尸体,朝廷的赈灾姗姗来迟,迟到哪怕粥棚搭好,活着的百姓都没有力气抢着去排队,而是到处躺在雪地里,咽下最后一口气。

  于是乎,衙役们的工作根本不是派粥,变成了从车上抽下竹席,将百姓的尸体一具一具往里面裹,最后都没席子装了,趁着冬寒不容易生疫,往雪地里扔……

  海瑞至今回想起来,都是满目凄然,大兴县还根本不是关中大地震的受灾地,都惨到如此地步,那数省的许多州县,又到了何等地步……

  从那里回来后,这位小小的户部主事,心中的念头就越发坚定。

  官卑言轻者,难以做到太多。

  但能做的事情,必须做到!

  唯独对不住的,是家人啊!

  “儿子再陪陪阿母……”

  说到这句话时,海瑞的喉头一下子哽住,拎着行礼,扶着海母进入船舱。

  海母不以为意,倒是主动宽起儿子的心:“为官者,调来调去,都是常事,这北地老身确实待不习惯,早一步回南方,又有照拂,你何必作此姿态?”

  海瑞曾有恩于一位齐姓漕工,那漕工极重义气,入了罗教为弟子,此次拍着胸脯保证会对海氏家眷多多照顾,才选择走了水路。

  这个决定也不知是否会连累对方,海瑞又生出担忧,眼眶微微发红,重复了一遍:“阿母说的是,此去一路珍重,千万要保重好自己的身子!”

  海母轻轻点头,突然道:“汝贤,你莫不是有事瞒着阿母?”

  海瑞摇头,看向妻子和其怀中的孩子。

  那是个女娃娃,海母很不高兴,觉得没有传承海氏香火,但海瑞心中还是欢喜的,握住了妻子的手:“你是个贤德的人,侍奉婆婆是孝顺,为我养育儿女也是大孝,家中拜托了……”

  海妻反握住丈夫的手,柔声道:“家中有我,官人在京里一定要保重,我和婆母等着与你早早团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